字词 | 极限概念(康德用语) |
释义 | 极限概念(康德用语)【德】Grenzbegriff译文来源金炳华,冯契.哲学大辞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594. 定义康德和新康德主义用语。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认为自在之物的一个意义是指人的认识所不能超越的极限概念,把本体与现象对立起来,认为自在之物即本体,新康德主义沿用,以指主体自行设立的表示其认识所不可逾越的界限的概念。先验逻辑以范畴和直观的固有关系为基本问题,通过对传统范畴论特别是对实体范畴的改造,将知性范畴限定在经验领域,即知性范畴只能先天地对经验对象有效,二者的结合就形成经验知识,经验知识是人类知识的极限。同时,康德以先验逻辑把传统形而上学的超验对象限定本体界而成为理念,对理念的追求是人类的自然倾向,作为自然倾向的形而上学可以成立。但是,如果人类试图超越经验知识的界限而试图获取对超验对象的绝对知识,就必然陷入一系列的矛盾和谬误之中。康德认为,这指出了知性范畴与超验对象的联系,一方面说明了知识是如何产生的,另一方面取消了知识形态的形而上学的合理性,从而为其哲学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李佰志,2004:37-38)。我们生存的客观世界是确实存在一个边际的,这一点上来说康德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的确存在这样的事实即并不是一切都因逻辑而变得无限大。例如,橘子必然有一个橘子皮,在橘子皮外面的是世界,里面的是橘子。但到底哪里是橘子皮最外面的地方,我们是无法描述的,但是我们可以体会。F.A.朗格认为,在现象后面并无本体存在,在因果性等观念后面并无作为它们的基础的自在之物。自在之物不过是一个极限概念。正像池里的鱼儿只能在池中游泳,它们顶多只能撞击池底或池岸而不能在陆上游泳,池底和池岸就是它们活动的极限一样,人们也永远只能在现象界、即他们的表象世界里活动,自在之物只是表明他们活动的极限。柯亨等马堡学派的哲学家对此作了更多的论证。他们认为自在之物无非是一种调节原则。其作用是联结经验材料,调整人的认识,但本身并不提供认识,只是一种观念,而非实在。它只是给人的认识设定一种目标、界限。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生存、变化、创造的过程,是对尚未确定之物的确定过程(金炳华,冯契,2001:594)。人的认识永远没有最终目标,这个目标总是不确定的,即总是一个疑问号,它表明人的认识所不可逾越的界限,因此自在之物无非是一个极限概念。 定义来源[1] 金炳华,冯契.哲学大辞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例句1. 李嘉图认为,资源是有限的,并且构成了经济增长的极限;但是,马克思认为,通过生产资料所有权的改变,总是有一条摆脱匮乏周期的道路,在过渡到无产阶级专政之后,这样一种道路将会建立一个乌托邦的社会。无论是在李嘉图那里还是在马克思那里,都有一种不可避免抵达临界点的文化进程模式。——《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史》,2011:165 1. 2. 必须承认,这里面有一个较为深刻的思想。那具有想象力的、不能理解实体的独立性的理智,提出了实体在时间中生成的问题。不过,它没有看到,当它把实体当成时间性的东西时,它同时也就把时间变成实体性的东西了,从而也就取消了时间概念,因为成为绝对时间的时间就不再是时间性的东西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上》,1960:51 2. 网络参考例句例句 1: |
随便看 |
汉译英翻译词典收录7925条汉英翻译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文字词的英语拼写、翻译、音标、读音、用法、例句等,是英语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