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弗格森 |
释义 | 弗格森【】Adhamh MacFhearghais译文来源[1] Marx, K. & F. Engels. Karl Marx Frederick Engels Collected Works (Vol. 35) [M]. London: Lawrence & Wishart, 1996: 133. 定义弗格森(Adam Ferguson,1723—1816),苏格兰人,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亚当·斯密的朋友。弗格森兼有休谟的批评精神与孟德斯鸠的历史精神,未受当时法国思想界狂热的玄想主义的影响(威廉·邓宁,2015:38)。在休谟和罗宾逊之旁,是最重要的苏格兰思想人物中的第三位,以其严肃的风格为英国知识生活做出了重大贡献(弗里德里希·梅尼克,2010:243)。弗格森1739年就读于圣·安德鲁斯大学,3年后取得文学士学位。1745年被任命为苏格兰的黑色守卫团副牧师,以传教士身份参与弗兰德斯战斗。1754年起任牧师。1757年放弃教职,继友人大卫·休谟在爱丁堡担任图书馆管理员。1759年又在爱丁堡大学任自然哲学教授。1764年任精神和道德哲学教授。1774年中止本职工作,赴欧洲参观访问,随后担任年轻的切斯特菲尔德伯爵的监护人。1778年陪英国代表团去费城,协调代表团与美国革命者商谈。1793年曾在德国和意大利短期客居,后退休于圣·安德鲁斯直至终生。弗格森生前以提倡个人和社会相互作用而闻名于世(于俊文,1990:106)。弗格森属苏格兰常识学派,其哲学建立于英国经验论基础上,并吸取了18世纪法国思想界的成果,探讨社会的起源和性质。强调观察在认识中的作用。坚信人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是第一重要的,人类的一切制度和规定、社会的一切功能和作用都是互相依赖的。把罗马战斗精神理想化,强调冲突、对抗矛盾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描述人类历史从野蛮状态到文明状态的逐步上升过程,认为社会正在逐渐接近一种完美状态,并坚信这种完美状态能保持下去。受孟德斯鸠思想影响,坚持自由精神,反对专制主义,主张建立一个没有等级区分、人人平等的社会。认为气候、地形等对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政治、文化、工商业的发展有巨大影响。在伦理观上,认为人们之间是有同情和怜悯的。主张从道德感出发,在功利中寻觅道德。提出完美性原理,即“对某物的欲望比现在就拥有它更好”,认为欲望为理智控制,决定着人们的行为(金炳华等,2001:384)。继承并纠正洛克的伦理学,认为伦理的判断和行动不是起源于理性或天赋观念,而是起源于情感。情感是人类本性所固有的。为公共利益服务就是幸福、至善(《简明伦理学辞典》编辑委员会,1987:171)。弗格森的宿命的自然主义和非理性主义观点,自成体系。弗格森不赞成古典自然法学派的自然观。他认为,自然不仅包括山川湖海,也包括各种社会现象及与之相应的人们行为,研究人性,必须洞察其事实怎样,即不是推想应该怎样(张晋藩,1999:109)。弗格森的主要著作有《气体力学和道德哲学分析》(1761)、《文明社会史》(1767)、《道德哲学原理》(1769)、《罗马共和国的形成和发展史》(1783)、《道德和政治科学原理》(1792)等(金炳华等,2001:384)。 定义来源[1] 威廉•邓宁.政治学说史(修订版)下[M].谢义伟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5. 例句1. 与此相似,亚·斯密在这部著作的开头,曾专门颂扬分工,但后来,在最后一篇论述国家收入的源泉时,他又偶尔重复他的老师亚·弗格森的话,谴责了分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1972:143 1. 2. 在工场手工业时期,世界市场的扩大和殖民制度(二者属于工场手工业时期的一般存在条件),为社会内部的分工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在这里,我们不去进一步论证,分工除了扩展到经济领域以外,又怎样扩展到社会的其他一切领域,怎样到处为专业化、专门化的发展,为人的细分奠定基础,以致亚·斯密的老师亚·弗格森曾经叫喊说:“我们成了奴隶民族,我们中间没有自由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1972:392 2. 3. 亚·斯密是弗格森的学生,他对这一点是十分清楚的。他在自己的著作中一开头就专门把分工歌颂了一番,只是顺便地提到分工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1972:401 3. 网络参考例句例句 1: |
随便看 |
汉译英翻译词典收录7925条汉英翻译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文字词的英语拼写、翻译、音标、读音、用法、例句等,是英语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