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内涵 |
释义 | 内涵 【英】intension; connotation; meaning译文来源[1]金炳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582. 定义旧译“内包”,在传统逻辑中通常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特有属性,特别是本质属性。例如,“人”的内涵是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的动物。同“外延”一起构成概念的两个基本的逻辑特征。但不能将对象的特有属性、本质属性同概念的内涵简单等同,两者是被反映和反映的关系。前者存在于客观事物中,是现实性的较高级形式与它所赖以存在的较低级形式之间的关系(如精神与物质的关系),是认识的对象;而后者只存在于概念和思维之中,是某一逻辑术语所包含的性质或一组性质,这种性质是用概念表达的,或包含在概念中,或对于所指的事物的概念是主要的,是认识的内容。同一事物,有许许多多的属性,从不同角度对它加以反映就有不同的内涵,从而形成不同的概念,尽管对象是同一的(外延相同)。例如,“等边三角形”与“等角三角形”外延相同,但却有不同的内涵。由于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人对事物的认识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概念的内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金炳华,2003:582)。例如,“人”的概念,其内涵在古代与现代就有很大的不同。列宁谈到,“个人”的内涵需要靠对社会集团的研究来提供,批判了主观主义者混淆内涵的做法,指出:“主观主义者谈论‘个人’时总是预先规定这个概念的内涵(即个人的‘思想和感情’以及他的社会活动),就是说,他们悄悄地用自己的空想代替了‘对社会集团的研究’”(列宁,1984:377)。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两个术语,1662年在《波尔-罗雅尔逻辑》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在现代逻辑中,属于内涵逻辑的基本范畴,通常用于指表达式的含义或泛指表达的意义。20世纪90年代国际逻辑学的内涵概念,一般定义为:从可能世界到外延的函项。外延是语言表达式所指称的对象。对不同的可能世界,同一语言表达式所指称的对象可以不同。即一语言表达式相对于不同的可能世界,可以有不同的外延。内涵是使一语言表达式和它的外延产生联系的某种东西。它决定一个语言表达式,在各可能世界中所指称的(对应的)对象——外延。因此,内涵是一个函项,函项的定义域是可能世界组成的集,值域是语言表达式在相应的可能世界中的外延。语句的外延是真值,内涵是命题,是以定义域为可能世界,值域为该语句在各可能世界所取真值的集合。通过引入解释函项I(I表示一般解释函项),可以对语言表达式的内涵作精确处理(冯契等,2000:91)。内涵也可狭义地指某一特定人对待某一人或某一事的看法。人的感知能力有差异,且内涵不是表面上的东西,而是内在的,隐藏在事物深处的东西,故需要探索、挖掘才可以看到(马兰,2015:213)。内涵通常也指“内在的涵养”,是指人的内在涵养或素质,例如,这个人很有内涵。 定义来源[1]金炳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582. 例句1. 这个关于国家“消亡”的观点,纯粹是从生物学中借用的一种比喻说法——连同它的一切内涵。——《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2008:12 1. This view of the state as ‘withering away’ is plainly a metaphor drawn from biology, with all that that implies. -Quoted from Marxism after Marx: An Introduction, 1998: 15. 2. 影像的流动势如破竹,这一流动的影像类似于随意控制这个可感觉的世界的单一化内涵的他人;他决定影像流动的地点和它应该如何显示的节奏。像不断的而又任意的奇袭一样,他不留时间给反思,并完全拉立于观众可能对他的理解或思考。——《文本的深度耕犁:后马克思主义思潮哲学文本解读》,2007:94 2. The flow of images carries everything before it, and it is similarly someone else who controls at will this simplified summary of the sensible world; who decides where the flow will 1ead as well as the rhythm of what should be shown, like some perpetual, arbitrary surprise, leaving no time for reflection, and entirely independent of what the spectator might understand or think of it. -Quoted from A Deep Plough: Unscrambling Major Post-Marxist Texts From Adorno to Zizek, 2011: 139. 3. 环顾上述复杂的思想运动过程,我们不难发现,鲍德里亚的聪明之处在于他没有选择从《1844年手稿》中的哲学话语平台上的劳动出发,而是紧紧抓住了马克思经济学研究中的科学劳动概念。可是,他没有想到,简单地将马克思经济学研究中具有特定语义内涵的劳动概念武断地判定为劳动意识形态的逻辑缘起。这种做法依然不具有合法性!这一点,我会在以下的分析和讨论中做进一步的说明。——《文本的深度耕犁:后马克思主义思潮哲学文本解读》,2007:215 3. In retrospect of the above history of thoughts, 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that Baudrillard cleverly avoids the concept of labor in the philosophical discourse of the 1844 Manuscripts and tightly grabs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labor in Marxist economics. However, he is unaware that it is still illegitimate to posit the concept of labor with special semantic meaning in Marxist economics as the logical outset of the ideology of labor. I am going further explain this in the next part. -Quoted from A Deep Plough: Unscrambling Major Post-Marxist Texts From Adorno to Zizek, 2011: 291. 网络参考例句例句 1: |
随便看 |
汉译英翻译词典收录7925条汉英翻译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文字词的英语拼写、翻译、音标、读音、用法、例句等,是英语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