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本体论主义
释义

本体论主义【英】

ontologism

译文来源

[1] 冯契,徐孝通.外国哲学大辞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47.
[2] 金炳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752.
[3] Ontologism. v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Ontologism

定义

本体论主义有多个解释。其一为苏联哲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唯物辩证法的对象的争论出现的一种学术观点和理论倾向,这一观点与“认识论主义”相对,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金炳华等,2001:67);其二为西方哲学史理论,是指把本体与现象对立起来,以独断的态度研究超越的本体问题的学说(冯契等,2008:24)。前者以强调哲学的本体论意义为特点,持这种观点的苏联哲学家强调哲学的对象就是客观存在,即作为客观存在的物质及其具有的变化和发展的规律性。他们认为,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学说。持这种学术观点的人认为,唯物辩证法具有本体论职能、逻辑和认识职能、世界观职能、方法论职能等,但首先是本体论职能(金炳华等,2001:67)。后者中,古希腊哲学中就已经存在本体与现象的对立,如巴门尼德认为存在是本体,柏拉图以理念为本体,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等等,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了本体论的意义。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借助于柏拉图主义与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理论,以神学论证上帝的存在,使本体论主义有很大的发展。唯理论者笛卡儿、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分别以不同的形式提出了本体论主义的理论。休谟以怀疑主义打破追求本体的迷梦,导致了德国康德的批判哲学。康德以后,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的体系以一种思辨为基础的哲学重新回到本体论。罗素不认为本体是超越的存在,而是在认识之中由直觉所达到与现象相对立的存在。胡塞尔的先验本体论、N·哈特曼的批判本体论、海德格尔的基本本体论均属于这种理论,是以一种新的形式继续发展的本体论主义。蒂利希的神学也自称为本体论主义(冯契等,2008:24)。

定义来源

[1] 金炳华,冯契.哲学大辞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2] 冯契,徐孝通.外国哲学大辞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网络参考例句

例句 1:
在反对传统本体论主义的普遍理性和传统基督教的奴性神学的基础上,别尔嘉耶夫用存在主义哲学对基督教进行了改造,创立了精神哲学。——《对客体化世界的反抗别尔嘉耶夫思想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By virtue of criticizing the traditionally ontologized universal reason and the servile theology of traditional Christianity, Berdjajew reconstructed Christianity philosophy through existentialism, and built up his philosophy of spirit.

例句 2:
明代诗歌阐释学相对于宋诗学来说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特征,其中一个重要表征即是诗论中出现了大量的“水月镜花”之喻,形成了明代诗歌反诠释反笺注的阐释倾向;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文化批评家苏珊·桑塔格提出了反对阐释学理论,其主要特征是反对哲学层而的本体论主义和传统的内容说,二者在诗学特征方而表现出隐性的遥契,具体可概括为:消解作者的意图、回避文本内容和关注感觉和体悟。——“反对阐释学视角下的明代诗论”,载于《求索》,2011年第4期

例句 3:
一部分哲学家根据恩格斯给唯物辩证法下的一个定义:“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恩格斯:《反杜林论》,第139页),认为唯物辩证法论述的是有关实在客观世界的辩证法,其研究的出发点应该是对物质概念的分析。这种观点被称为“本体论主义”,康斯坦丁诺夫主编的和米丁主编的两部多卷本唯物辩证法专著都属于这一派。——“论唯物辩证法的定义和职能”,载于《国外社会科学》1985年第10期

随便看

 

汉译英翻译词典收录7925条汉英翻译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文字词的英语拼写、翻译、音标、读音、用法、例句等,是英语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9 7:3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