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幼稚工业理论(又作幼稚工业保护论)【英】
theory of infant-industry protection;infant industry argument
译文来源
[1] 杨春学.当代西方经济学新词典[Z].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via:http://gongjushu.cnki.net/refbook/BasicSearch.aspx
[2] 杨枫.新编英汉大词典[Z].吉林出版集团,2012.via:http://kns.cnki.net/kns/brief/Default_Result.aspx?code=CRPD&kw=%E7%94%9F%E4%BA%A7%E5%8A%9B%E8%AE%BA&korder=0&sel=1&xkcode=*
定义
幼稚产业保护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 Hemilton 1757—1804)提出的,它是一种对某些产业采取过渡性的保护、扶植措施的理论,是国际贸易中贸易保护主义的基本理论。其基本内容是:某个国家的一个新兴产业,当其还处于最适度规模的初创时期时,可能经不起外国的竞争。如果通过对该产业采取适当的保护政策,提高其竞争能力,将来可以具有比较优势,能够出口并对国民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就应采取过渡性的保护、扶植政策。主要运用关税保护之类手段来实现(PK Bardhan,1971:54-70)。
幼稚产业保护理论最初于18世纪后半期由美国独立后的第一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提出,在19世纪中叶由德国的史学派先驱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加以系统化。李斯特认为生产力是决定一国兴衰存亡的关键,而保护民族工业就是保护本国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国家和政府需要作为民族工业发展强有力的后盾,而不是禀承古典学派的自由放任原则。幼稚产业应当具备以下3个特点:(1)这种产业是该国尚未发展成熟的新兴产业。它暂时还没有能力同国外较发达的同类产业竞争。且该产业具有发展潜力。(2)该产业具有较大的产业关联度。即该产业和国内很多相关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对这些产业的发展有正的外部效应。这一特征为幼稚产业的保护提供了必要性。(3)该产业在现阶段缺乏推动其发展的资金实力。
尽管对幼稚产业的保护成为过去50多年间各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通行的做法,尽管对幼稚产业进行一定的保护并不违背WTO的有关规则,但还是有许多人对这种做法提出了置疑:(1)幼稚产业选择问题。虽然从理论上讲,幼稚产业保护论有其合理性,对本国经济有积极的一面,但在现实中却难以实施。试想,为了成功运用保护政策,政府要确定哪个行业最终是有利的,并权衡保护该行业的利弊,这项任务谈何容易!通过政治程序来挑选被保护的幼稚产业更加困难,因为这种做法往往是在保护那些在政治上强有力的行业,而且一旦这样的行业得到免除外国竞争的保护,“暂时性”的保护政策很难取消。(2)被保护产业无效率问题。对幼稚产业的保护之所以有效,就在于这种保护能帮助该产业提高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但很多情况下,我们是在为产业的无效率发展提供便利,一旦保护不复存在,它们同样会在国外同类产业的竞争下走向灭亡。(3)国际资本市场融资。幼稚产业保护论要求政府对幼稚产业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便利的融资条件,甚至由财政对其进行直接补贴。这样做的一个假设前提就是该产业没有能力在国内或国际资本市场上融资(刘伟等,1994:9)。
定义来源
[1] PK Bardhan. On optimum subsidy to a learning industry: An aspect of the theory of infant-industry protection [J].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1971.
[2] 刘伟,梁小民,雎国余,杨云龙.经济学大辞典[Z].团结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