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主观精神 |
释义 | 主观精神【德】subjektiver Geist译文来源[1] Marx, K. & F. Engels. Karl Marx Frederick Engels Collected Works (Vol. 3) [M]. London: Lawrence & Wishart, 1975: 340-341. 定义德国黑格尔用语。精神哲学的第一部分。指在主观精神阶段,精神尚处在概念中,还没有使它的概念成为具有客观性的东西,还没有展现于法律、道德、风俗习惯和社会制度之中,具有主观性。人的意识对于对象的认识由感觉、直观、表象开始,然后形成概念,由低级阶段达到高级阶段。“主观精神”又分为三个阶段:灵魂、意识、“自我规定着的精神”。灵魂是一种“自在的或直接的精神”,又称为“自然精神”。它只是精神的“睡眠状态”,只具有一种低级的、模糊的意识。意识是“精神现象学”研究的对象。在这个阶段,精神作为间接的、明显的意识,也就是把灵魂中只是潜在的区别明白地表现出来,成为“自我”与“独立的对象”的意识,意识与外在对象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精神”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精神”是“灵魂”与“意识”的统一。是一种直接的整体,它表现为自己决定自己的独立主体的意识,扬弃一切外在于精神的异己性;精神的对象不是外在的,精神中的主客之分在主体范围之内。(金炳华,2003:24) 定义来源金炳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例句1. 同样地,扬弃了的质等于量,扬弃了的量等于度,扬弃了的度等于本质,扬弃了的本质等于现象,扬弃了的现象等于现实,扬弃了的现实等于概念,扬弃了的概念等于客观性,扬弃了的客观性等于绝对观念,扬弃了的绝对观念等于自然界,扬弃了的自然界等于主观精神,扬弃了的主观精神等于伦理的客观精神,扬弃了的伦理精神等于艺术,扬弃了的艺术等于宗教,扬弃了的宗教等于绝对知识。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1979:173 1. 2. 由于和实体相对立的是它自己的观念性,所以实体分解为无数偶然的有限的存在和成规。这些存在和成规的合理性,统一性,同实体的同一性,转化为主观精神。因此,这种主观精神本身就是实体的保存者,但是这个观念性是与现实相对立的,所以它在头脑中客观地表现为应有,主观地表现为意向。这种揭示自己内部的观念性的主观精神的表现是概念的判断,对于这种判断来说,个别事物的标准是自身中被规定的东西,目的,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卷)》,1982:66-67 2. 3. “福音的真理只存在于对福音的真正关系中…… 精神的本质关系仅仅是为精神存在的…… 因此,精神对这种内容的关系是这样的:虽然内容是本质的,但神圣的和起圣化作用的精神与这种内容有关系,这同样是本质的。”(“哲学史”第3卷第234页)“这就是路德的信仰:他的〈即人的〉信仰是被要求的,并且只有他的这种信仰才能具有真理的意义。”(同上,第230页)“路德……断言:神物只有当它在这种信仰的主观精神性中被享受时,才是神的。”(同上,第138页)“教会的〈天主教教会的〉教义是作为现有真理的真理。”(“宗教哲学”59第2卷第331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1979:173 3. 网络参考例句例句 1: |
随便看 |
汉译英翻译词典收录7925条汉英翻译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文字词的英语拼写、翻译、音标、读音、用法、例句等,是英语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