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舌尖体 |
释义 | the style of "a bite of…" 2012年央视播出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A Bite of China),以轻松快捷的叙述节奏(fast but light rhythm of narration)和精巧细腻的画面(fine and exquisite scenes),向观众展示了中国的日常饮食流变(evolution)、中国人在饮食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taste aesthetics),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不但片中涉及到的故事备受观众推崇,其中的食材(ingredients)、食单(recipes,这里不是menu)以及地方特色菜(specialties of different places)做法也都引发网友们极大的兴趣。人们发掘出庞大的“舌尖上的……”系列,不仅有“舌尖上的安徽”、“舌尖上的平潭”,还有“舌尖上的清华”、“舌尖上的北大”等。模仿电视片中解说词的“舌尖体(似乎也可以译为delicacy pattern/style)”也逐渐走红,如: 第一类:没有四川的中国也不叫中国啊(The China without Sichuan is not China),我的火锅,兔头,蹄花,回锅肉(twice cooked pork)啊! 没有西沙的中国也不叫中国啊,我的蓝点马鲛(blue spotted sierra),梅花参(sea cucumber)啊! 没有新疆的中国也不叫中国啊,我的大盘鸡,羊肉串(kebab)啊! 没有浙江的中国也不叫中国啊,我的油焖冬笋(braised bamboo shoot),金华火腿啊! 第二类: 人大版:从踏入人大的那一刻,女人街,这个位于人大东门对面的小小巷子就成了人大人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社团庆功(mass organization celebrations)、毕业聚餐(graduation dinner party)以及平常闲逛。私家菜、永吉抄手(wonton)、第一家、三角烧……这些人大人耳熟能详的(familiar)店名陪伴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从入学到毕业。 清华版:清华的早晨是忙碌的,无心顾及什么美味,往往见到人少的队伍便排在后面。一碗方便面或许是最快捷的,厨师顾虑到(take into consideration)方便面的营养偏少,便在烧面的时候,加入了青菜,点上一个剥好的鸡蛋。不下五分钟便吃完了,跨上自行车,沿着主干道,奔向教学楼,开始新一天的学习。 后来还出现了国际版,如: 美国版:入冬了,缅因州人民吃了一次麦当劳1号餐,远在千里之外的南国佛罗里达人民更喜欢2号餐,而远离大城市的田纳西山区中的山民吃了个3号餐,而同样处于海边的加州人民却更喜欢4号餐。 德国版:入冬了,中部的图林根(Thuringian)人民吃了一次图林根烤肠;南部的慕尼黑(Munich)人民选择慕尼黑白肠;而距离不远的纽伦堡(Nuremberg)人民更加喜欢纽伦堡香肠;东边的柏林人民则将咖喱肠作为他们的餐食。 2014年5月《舌尖上的中国2》在央视播出后,新的“舌尖体”又蹿红起来,引发了网友们的造句热。文艺范(artistry)十足的解说词更是引发了新一波的模仿潮流(a new wave of imitation),这次调侃更盛,普通的食物经过“舌尖体”洗礼后,瞬间变高大上(be of high end, classy and high grade)。如: 水煎包(baozi fried in water and oil),鲁北平原的一种传统美食。平锅加油放入包子,生煎稍许,浇上调制好的面浆(jam paste),锅底的热油与面浆激烈地碰撞,演奏着美妙的交响。矛盾在一个小小的包子上和谐地存在。 瓜子(sunflower seed),无疑是太阳和向日葵的爱情结晶,唇齿与手指的默契配合(tacit coordination),让这温暖热情的果仁瞬间迸出(spurt out)又随即粉碎,只留下质朴的香气(simple and pleasant fragrance)和空虚的果壳。 红油辣椒,家乡的味道,舌尖的中国,承载了老父亲的感情,也是一个游子(man far away from home)对家乡的思念。用自家种的黄辣尖小辣椒,晒干之后放在铁锅中烘炒(bake and stir),舂碎(pound in a mortar),用压榨烧热的菜籽油一浇,香气四溢,满屋生香。 神奇的辣椒来自南美,却在东方得到最充分的展示。中国是世界上辣椒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石柱朝天红(upward red pepper),长于涂山,当它与原产中国的果实——花椒(Chinese prickly ash)金风玉露般相逢(meet superbly),造就了麻与辣的荡气回肠(soul-stirring)。每一次食材的相遇都值得期待。 下面几则讲述了不同职业的人一天工作之后的感叹,人生不易,要学会随遇而安(make the best of things)也不容易。 上完课了,蒋大哥起身合上书本,回到教研室,看完微信上那篇“松软”的(soft)文章,便用滚烫的开水为自己泡制一碗腾着热气的(steaming)老坛酸菜面(old pot sauerkraut noodle)。中国的教授们更偏爱拉上窗帘,在黑暗中享受这独特的美食。这是现代工业给一天辛苦劳作的人最好的馈赠。 检查完一拨航班,龙警官泡制一份老坛酸菜面。边检警察更偏爱在夜班中,享受这独特的美食。这是现代工业给夜里辛苦劳作的人最好的馈赠。江浙一带生长的边检人虽然在公安多年,但仍口味清淡,往往不加料包(pack of seasonings),由脸颊自然淌下的热泪补充恰当的盐分。他们相信,这样能够抹平航班是否延误带来的忧伤。 收盘(close quotation),股民小刘合上电脑,用滚烫的开水为自己泡一碗腾着热气的老坛酸菜方便面。中国的股民更偏爱拉上窗帘,在黑暗中享受这独特的美食。江浙一带的股民口味清淡,他们往往不加料包,由脸颊自然淌下的热泪补充恰当的盐分。他们相信,用这种方式,能够抹平买在顶部和卖在底部带来的大部分忧伤。 写完最后一本病历,小医(petty doctor)脱下白大褂,拿起中午没来得及吃的半块烧饼(sesame seed cake)狠狠地啃了一口。中国的住院大夫(resident)们更偏爱在深夜回家之前再和夜班大夫寒暄几句患者病情,在狼吞虎咽(wolf down)中享受这人参果(sapodilla)般的美食。同时思考着电梯里遇见砍刀怎样拼命或逃生。 小编(petty editor)起身伸了下懒腰(stretch oneself),拿起上班时倒的已经凉了的白水淡淡地喝了一口。站在办公室窗前,看着窗外雨后初晴的蓝天白云,在回想这一周从指尖发布的内容中享受着凉白开的余温,同时思考着怎样为大佬(big shot)们指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刷了一天微博,关注了海波事件,小X走出了图书馆,要了一份热气腾腾的鸭血粉丝汤(congealed duck blood and vermicelli soup)。享受了这顿“美食”,也许这就是现代工业文明给辛勤劳动——刷微博一天的人们最好馈赠。晚上看看莎剧(read Shakespeare's plays),或许能够磨平这一天的思考(smooth out a whole day's thought),现在是不是过去想要的未来所带来的忧桑(distress caused by the fact that the present does not fit the future one expected in the past。“忧桑”显然是网上常用的“忧伤”的谐音变体)。 |
随便看 |
汉译英翻译词典收录830条汉英翻译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文字词的英语拼写、翻译、音标、读音、用法、例句等,是英语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