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外观(又作假象) |
释义 | 外观(又作假象)【德】Schein译文来源[1] 金炳华,冯契.哲学大辞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1480. 定义外观亦译“形象”、“显现”。德国席勒用语。指审美过程中对人具有特殊意义的事物和外在形态。席勒认为实在是事物存在本身,它不依赖于人的活动,自在自为;外观则是人的主观能力(感觉、知觉、想像、知性等)的构造物,是人的创造。外观对人的意义,由主体的状态决定。处于动物状态的野人只有物质的需要而对事物的外观不感兴趣;脱离动物状态而获得人性的人则超越实在性而喜爱外观、装饰和游戏。外观的基本特点是“正直的”不联系事物的实际存在,只联系事物呈现在感官之前的形象;是“独立的”,不需要实在任何帮助。外观是人的作品,包含有理智内容,但它不同于逻辑外观。美的艺术的本质就是外观。审美外观与伦理道德有密切关系,审美外观的范围有多大,它在道德世界中的范围就有多大(金炳华等,2001:1480)。逻辑外观因冒充真理而损害真理,只是一种欺骗;审美外观则表明自己仅仅是外在形态,因而无害于真理,美的艺术的本质就是外观。审美外观与伦理道德有密切关系,人从“物质状态”经由“审美状态”进入“道德状态”,即从“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便摆脱了“关系网的一切束缚”,“从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压力中解放出来”,以不关心的态度去欣赏事物的外观,这时就产生了美,“审美外观的范围有多大,它在道德世界中的范围就有多大”(朱立元等,2010)。外观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这种外观,实质上就是艺术形象。通过知觉的外观,是发现美的途径。 定义来源[1] 金炳华,冯契.哲学大辞典[Z].上海辞文出版社,2001. 例句1. 对此,列宁非常深刻地进一步发挥道:“为自己绘制客观世界图景的人的活动改变外部现实,消灭它的规定性(=变更它的这些或那些方面、质),这样,也就去掉了它的外观、外在性和虚无性的特点,使它成为自在自为地存在着的(=客观真实的)。”在这段表述中,列宁第一次明确规定实践绘制客观世界图景,这是最终确定实践辩证法在哲学本体层次上的重要地位。——《文本的深度耕犁:后马克思思潮哲学文本解读》,2007:34 1. 2. 这就意味着,黑格尔没有发现现实中的异化实际上是人的本质的异化,而不仅仅是这种现实异化之反映的观念的异化。因此,全部外化历史和外化的整个复归,不过是抽象的、绝对的思维的生产史,即逻辑的思辨的思维的生产史,黑格尔将现实的异化仅仅看作是观念异化的外观和公开形式。——《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2009:258 2. 3. 在这种情况下,“虚假”、“假象”的含义就决不是武断的,而恰恰是客观经济结构的思想反映。因此,例如:“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却具有劳动本身的价格或价值的外观”,“仿佛全部劳动都是有偿的劳动......这种虚假的外观......反之,奴隶的那部分有偿的劳动,却好象是无偿的劳动。”因此,阐明一般地讲事物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真正揭露假象,才能达到和总体的真正联系,就是依靠客观可能性的范畴进行细致历史分析的任务。——《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1996:106 3. 网络参考例句例句 1: |
随便看 |
汉译英翻译词典收录7925条汉英翻译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文字词的英语拼写、翻译、音标、读音、用法、例句等,是英语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