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波伏娃(波芙娃) |
释义 | 波伏娃(波芙娃)【英】Simone de Beauvoir译文来源Sim, S. Post-Marxism: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M]. London: Routledge, 2001: 137. 定义法国著名存在主义作家、哲学家,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萨特的终身伴侣。波伏娃出生于巴黎比较守旧的富裕家庭,父母均是天主教徒,但她从小就拒绝父母对她事业和婚姻的安排,具有很强的独立性。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父亲的律师工作受到影响,全家生活困顿。因此,波伏娃的少女时代是在枯燥闭锁的家庭环境中度过的。波伏娃酷爱读书,性格沉稳,14岁时突然对神失去了虔诚的信仰。波伏娃生活和创作的核心建立在令人惊骇的反叛性上。19岁时,她发表了一项个人“独立宣言”,宣称“我绝不让我的生命屈从于他人的意志”。波伏娃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1929年通过考试,和萨特同时获得哲学教师资格,并从此成为萨特的终身伴侣(禇慧敏,刘凤,2011:147)。波伏娃热爱文学,也倾向于用文学形式来表现自己的哲学思想。在哲学上,波伏娃在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的框架中,建构了自己的存在主义伦理学的理论,但是她绝不是简单的套用萨特的哲学,她做了自己的创造性的转化与发展。首先,波伏娃通过提出“道德自由(moral freedom)”这一与“本体论的自由(ontological freedom)”相对的概念,从而发展了萨特的自由理论。其次,波伏娃通过论证自我与他人关系的“相互性”,突破了萨特在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上必然存在的“冲突性”。她在存在主义伦理学、女性主义伦理学上的贡献足以使她成为与萨特齐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屈明珍,2009:24-27)。 定义来源[1] 禇慧敏,刘凤.永不凋零的异域玫瑰——欧美著名女作家研究[M].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 例句1. 马克思主义的女性主义如何才能摆脱正统马克思主义的还原论倾向呢?关于意识形态概念的新路径使巴雷特看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丝希望。阿尔都塞主张,意识形态是一种“实践”,在其中主体是通过质询行为而建构起来的。这个主张表明,性别角色不应当视为固定不变的(波伏娃早在她关于某个人“变成”女人的评论中提出的观点)。——《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史》:213-214 1. New approaches to the concept of ideology offer a glimmer of hope to Barrett as to how Marxist feminism might break free of orthodox Marxism’s reductionist tendencies. Althusser’s claim that ideology is a ‘practice’, where subjects are constructed through acts of interpellation, suggests that gender roles need not be seen as fixed (a point made earlier by Beauvoir in her famous observation that one ‘becomes’ a woman). -Quoted from Post-Marxism: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136-137. 网络参考例句例句 1: |
随便看 |
汉译英翻译词典收录7925条汉英翻译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文字词的英语拼写、翻译、音标、读音、用法、例句等,是英语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