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无我论
释义

无我论【英】

selflessness; non-self; anatta

译文来源

[1] 耿纪永,张洁.论W. S. 默温的生态诗与佛禅[J].外国文学研究,2012(5):101-108.
[2] Anatta. v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natta

定义

无我论,原始佛教中关于“我”问题的阐述,主要的论点就是“无我”。可以说“无我”是佛教关于“我”的学说的最主要特点(罗中,2011: 38)。佛教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包括人,都没有自性或实体性,而只是相对的存在。既然“诸行无常,诸法无我”,那么人也就不必执着于自我,执着于外物了。魏德东在《佛教的生态观》中说:“佛教对人我执的破除,否定了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命存在的实体性,打破了生命主体的自身优越感和在世界中的优先性,是对一切范围的自我中心论的反动”(魏德东,2007:360)。事实上,“无我”也是默温自己对诗歌审美的一个重要标准。默温的“无我”思想运用到诗歌创作中去,便形成了简·弗雷泽所说的默温诗歌创作中最常用的两个技巧“沉默和缺失”。特别是在描写自然时,诗人自己往往是沉默的,隐藏在自然意象之后的,甚至索性不以人的形象在诗中出现,创造出一种虚空的美。然而,这样“无我”式的沉默、缺失和虚空却让默温的生态诗更具韵味。“在失掉了自我和主体之后,它们反而能够自由地游弋于自然之间,在这个已然沉沦的现代社会中发现那些尚且残存的有关万物的本源的东西”。“无我论”在默温诗中更为重要的表现是一种“空”的状态。在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探索佛教“无我”论,审视人们内心世界,让人们重新回归内心的祥和与安宁,具有十分突出的时代意义。

定义来源

[1] 罗中.原始佛教无我论评述[J].民族论坛,2011(2).
[2] 魏德东.佛教的生态观[J].现代文明的生态转向.重庆出版社,2007 .

网络参考例句

例句 1:
阐明佛家与佛教的联系与区别,不仅有利于理解整个佛学运动的发展过程,而且有助于厘清佛陀无我论与佛教轮回主体的矛盾、佛陀涅槃论与佛教极乐世界的矛盾、佛陀无神论与佛教有神崇拜的矛盾。——“佛家与佛教”,载于《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Illustrating the connection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Buddhist philosophy and Buddhism would not only help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ingprocess of Buddhist philosophy, but also clarify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Buddha no-self theory and transmigration subjects of Buddhism, the nirvana theory of Buddha and pure land theory of Buddhism, atheism of Buddha and theism of Buddhism.

例句 2:
它的基本内容包括在佛教缘起论基础上所形成的整体论、无我论、生命观、慈悲观、净土观等生态理论。——“试论佛教生态观的理论建构”,载于《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The basic contents of this secular meaning are made up of theories of ecology such as view of integration, of selflessness, of life, of mercifulness and of clean land.

例句 3:
这一幸福伦理既不同于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体现的“兼济天下”“无我论”的幸福观念。——“诗学幸福伦理学——《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出发”,载于《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6期
This happiness of ethics is different from the concept of happiness of selflessness, taking more care of the world, reflected in My Cottage Unroofed by Autumn Gales, by Du Fu.

随便看

 

汉译英翻译词典收录7925条汉英翻译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文字词的英语拼写、翻译、音标、读音、用法、例句等,是英语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5 5:4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