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马塞尔 |
释义 | 马塞尔【英】Gabriel Honoré Marcel译文来源[1] 金炳华,冯契.哲学大辞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955. 定义法国哲学家、剧作家、文艺评论家,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生于巴黎。曾在巴黎大学学习哲学、1910年任中学哲学教师。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法国红十字会工作。1929年改信天主教。其研究与创作主要在哲学、喜剧和音乐三个领域。他最早把存在主义介绍到法国。曾把哲学理解成试图超越日常经验世界的一种高度抽象的思想,后认为,哲学应被看作是对来自上帝的某种神秘召唤的个人响应,它是人的内心深处的一种经验(金炳华等,2001:955)。马塞尔是宗教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与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萨特尔并列为现代最著名的存在主义的哲学家。由于他在“探求”、存在主义的所谓“真正的”宗教哲学方向上所作的“贡献”,其哲学被誉为对这一“探求”的完全实现,说它达到了“真正基督教”世界观的顶峰。西方现代哲学评论家费士在题为《马塞尔哲学解说》的文章中对马塞尔恭维备至,甚至把他比作现代的奥古斯丁,赞扬他的学说是当代哲学的精华和最高点,只有在遥远的不可知的未来才能被超越(樊苹森等,1980:58)。马塞尔反对传统哲学的体系化和理性化,他认为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人是具有感情交流的价值主体,哲学上讲的存在就是人的存在。人的存在是与客观性相对立的主观性存在,而决不是一种在我们之外的,可以由我们去注视的客体。存在较之客体或事物是首先的和优越的。但是存在的主观性却是由非理性予以解释的。从存在主义角度出发,马塞尔又分析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身体与主体的不可侵害的完整性决定了无论是把存在作为客体来考察,还是作为理性来研究,都是错误的。这是因为,存在乃是一种神秘。“占有”是异化形成的首要原则,人为占有对象而认识对象和控制对象,结果也为对象所支配和控制。这种“逆转”一方面表现为现代技术对人的支配,另一方面也表现为个人之间为相互控制而进行的斗争。而要克服“异化”必须保持人的真实存在,恢复人的本来价值(程志民等,2004:182-183)。他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形而上学日记》、《存在与所有》、《从拒绝到祈求》、《旅人》、《存在的奥秘》、《成为问题的人》、《人的尊严》等。 定义来源[1] 金炳华,冯契.哲学大辞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网络参考例句例句 1: |
随便看 |
汉译英翻译词典收录7925条汉英翻译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文字词的英语拼写、翻译、音标、读音、用法、例句等,是英语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