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生存的两歧与历史的两歧
释义

生存的两歧与历史的两歧【英】

existential dichotomy and historical dichotomy

译文来源

[1] 金炳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966.
[2] Old age: the meaning of an existential dichotomy. via: http://www.lifespan.it/client/abstract/ENG32_ric1e.pdf
[3] Historical dichotomy of use and preservation in Glacier National Park. via: http://scholarworks.umt.edu/cgi/viewcontent.cgi?article=3566&context=etd

定义

把“生存的两歧”与“历史的两歧”区别开来是很有意义的,因为人们已广泛地把两者混为一谈。对历史矛盾的展示感兴趣的人迫不及待地证明,这些矛盾是“生存的两歧”,从而是不可改变的。他们尽力说服人们,“不该有的不能有”,人应该听从命运的悲惨安排。但是,这种把两种不同类型的矛盾混淆在一起的企图,不足以阻止人们力图解决这些矛盾(弗洛伊德,2003:78)。生存的两歧与历史的两歧是弗洛姆用语。用以区分人处境中的矛盾,在《自我的追寻》中提出。弗洛姆对人的处境中的矛盾所作的这一区别非常重要,它使人在对待历史中的矛盾时,可以克服服从命运安排的消极态度,争取以自己的行动解决矛盾,实现人类幸福的目标(金炳华,2003:966)。弗洛姆论述了人的生存的矛盾,提出人类处于“生存的两歧”和“历史的两歧”的状态中。所谓“生存的两歧”是指人类生存的本性中存在的人类无法解决的矛盾。这些矛盾首先包括生与死之间的矛盾,人希望永远生存,但无法改变死亡的事实;其次是个人潜能的实现与生命短暂之间的矛盾,每一个人都蕴涵着全部人的潜能,但由于生命的有限,不可能使全部潜能实现;再次是个体化与孤独感之间的矛盾,一方面人与自然界相和谐,但另一方面人的理性又力图超越自然,变得越来越个体化,失去与自然和同类的联系,产生孤独感。弗洛姆认为,“生存的两歧”根源于人的存在本身。人们虽然无法消除,但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调和这些矛盾或对这些矛盾作出反应。弗洛姆把不可消除的“生存的两歧”看作是固定的、先天具有的,带有悲观的色彩,但弗洛姆并未走向悲观主义,而是鼓励人充分发挥人特有的理性以及爱和创造性的工作能力,用行动去克服这些矛盾。他提出:“人的本质在于人的存在所固有的矛盾之中,这种矛盾促使他行动,以便解决这些矛盾。”所谓“历史的两歧”,是指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许多历史的矛盾。如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的种种矛盾、社会对人性的压抑、人与自然关系的破坏等。这些矛盾不是人的本性中固有的,即不是人的存在的必然组成部分,而是由不利的社会环境、外部条件或者是人为制造的。由于历史的两歧是后天的、社会的,所以,经过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解决的。弗洛姆关于历史的两歧揭示了历史矛盾产生的客观根源,为人类的解放指出了希望,也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变外界环境和不利条件的作用(韩秋红等,2010:176-177)。在弗洛姆看来,人的存在本身就表现为矛盾,这种矛盾基于自身内在的原因与外在的原因,而分别表现为“生存的二分律”与“历史的二分律”,又译为“存在的分裂”与“历史的分裂”,或者“生存的两歧”与“历史的两歧”。关于前者,人们虽不能根本排除这些矛盾,但通过宗教、哲学等文化手段,提高品格修养来抵制与处理这些矛盾。后者诸如奴隶制度中的阶级矛盾、科技进步与压抑个性自由发展的矛盾等,人们可通过努力寻找一个新的社会结构来解决这种矛盾,克服人本身与外在世界的分裂所造成的恶果(欧力同等,1990:206-207)。

定义来源

[1] 弗洛伊德.心灵简史:探寻人的奥秘与人生的意义[M]. 高申春译,线装书局,2003.
[2] 金炳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3] 韩秋红,王艳华,庞立生.现代西方哲学概论:从叔本华到罗蒂[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 欧力同,张伟.法兰克福学派研究[M].重庆出版社,1990.

随便看

 

汉译英翻译词典收录7925条汉英翻译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文字词的英语拼写、翻译、音标、读音、用法、例句等,是英语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9 5:4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