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赫尔巴特 |
释义 | 赫尔巴特【英】Johann Friedrich Herbart译文来源Johann Friedrich Herbart. v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ohann_Friedrich_Herbart 定义赫尔巴特即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1776.5.4-1841.8.14),19世纪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世界教育史上被称为“教育科学之父”。1776年,赫尔巴特出生在奥尔登堡的一个司法官家庭。青年时期曾在耶拿大学受教于费希特。1797年,赫尔巴特大学毕业后,应聘前往瑞士任家庭教师,负责教育一贵族的三个孩子。在两年左右的教育实践中,赫尔巴特获得了大量的教育经验,这成为他日后进行教育理论探索的重要资源。期间他曾到瑞士裴斯泰洛奇的学校学习(赫尔巴特.via:http://baike.baidu.com/item/%E7%BA%A6%E7%BF%B0%C2%B7%E5%BC%97%E9%87%8C%E5%BE%B7%E9%87%8C%E5%B8%8C%C2%B7%E8%B5%AB%E5%B0%94%E5%B7%B4%E7%89%B9)。1802年起在格廷根大学任教,1808—1832年任哥尼斯堡大学哲学教授,并主持教育学专题讲座。1833年重返格廷根大学任哲学教授,卒于该地。反对黑格尔的思辨哲学,提出实在论观点,认为人不能根据一项原则推出实在的东西,原则是哲学推论的结果而不是开始。自在之物是存在的,它不是一,而是多,是不可认识的,人所认识的只是现象,但现象是某种东西的现象,现象表现出实在。认为实在是许多不变的基质、实体,现象中所见的事物并不是简单事物,而是多样性的基质结合在一起而产生的事物或实体。变化是实体粒子的存在与不存在,一事物改变其性质,即构成这个事物的实体粒子的变化。现象是事物的偶然存在形式,实体粒子可以有不同的组合,但并不改变其本质。由于他认为实在不变而现象变化,所以实在是静止的,而现象的变化则是人的主观所造成的。认为第一性的质与第二性的质同样由主观所决定。在心理学上,持唯理论观点,反对机能心理学,认为肉体是实体粒子的集聚,灵魂是一简单实体,它与肉体相结合,居于大脑之中。一切灵魂本质相似,其差别由外部条件产生。灵魂与另一实物相遇就产生感觉,心理状态乃是感觉再现与联合的结果,感觉与观念倾向保留下来,其他心理作用与它们相冲突,因而有心理状态的发展。认为心理学是心灵的静力学和动力学。在意识之外,还有无意识的活动。指出没有自由意志,心灵中的一切均遵循固有规律。在价值论上,认为知识的探讨、美学的评论、伦理原则的评价都是衡量知识价值、美的价值和道德的价值。认为伦理学是美学的主要部分。他的伦理学以五种基本意志关系为基础:(1)要求意志之内的和谐的内在自由;(2)产生感觉和力量的强度的意志的完满和集中和谐;(3)一个人的意志与另一个人的意志的和谐或仁慈;(4)对同样的事物有欲求的人们之间的意志的协调或法律;(5)对斗争着的两个意志之间存在的不平衡的纠正或者平等(朱贻庭,2002:768)。在教育方面赫尔巴特认为:“儿童在将来成年时代所面向的目标,在现时却必须是教师当前的问题,……因为人类的目的是多方面的,所以教师所必须考虑的问题也是多方面的”(赫尔巴特,1935:47-48)。赫尔巴特还认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 定义来源[1] 赫尔巴特.via:http://baike.baidu.com/item/%E7%BA%A6%E7%BF%B0%C2%B7%E5%BC%97%E9%87%8C%E5%BE%B7%E9%87%8C%E5%B8%8C%C2%B7%E8%B5%AB%E5%B0%94%E5%B7%B4%E7%89%B9. 网络参考例句例句 1: |
随便看 |
汉译英翻译词典收录7925条汉英翻译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文字词的英语拼写、翻译、音标、读音、用法、例句等,是英语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