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经济与社会》 |
释义 | 《经济与社会》【德】Wirtschaft und Gesellschaft译文来源[1] Weber, M. Economy and Society [M].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3. 定义是德国马克思·韦伯的著作,全书共两卷。该书为韦伯遗著,最初由韦伯夫人玛丽娅娜·韦伯整理出书(第一版1922年,第二版1925年,第三版1947年),后由德国韦伯著作研究者文克尔曼(Johannes Winckelmann)重新整理编辑(第四版1956年,第五版1976年)(朱贻庭,2013:382)。全书系统地表述了韦伯的社会学观点和他对现代文明本质的见解。韦伯首先对社会学的定义、对象、方法以及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和范畴作了详细阐释,统称为社会学的基础;然后,分别阐发了他的经济社会学、法律社会学、政治社会学和宗教社会学思想。韦伯在书中广泛地援引世界历史资料,把发生在不同时代、不同文明和不同社会中的经济形式、法律形式、统治形式和宗教形式纳入他独特的概念体系,分门别类地做出类型化比较研究和系统化因果分析。他以现代西方社会为立足点,通过对古今东西方各种文明的比较,着力突出以理性化为方向的现代西方文明的本质和特征。书中,韦伯对经济、政治、法律和宗教的社会行动和社会制度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试图对社会行动的结构进行阐释。这一尝试在某些细节、方法和结论上曾引起过争议。但是,他那种把社会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和抽象理论与对世界历史的具体理解和解释密切结合起来的追求,以及他在社会科学众多领域的渊博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得到了各国学术界的一致肯定和高度的评价(廖盖隆等,1993:1700)。该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社会学范畴理论”,即所谓的抽象社会学部分。共四章,考察了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经济行为的社会基本范畴;统治的类型以及等级与阶级等诸多学科领域的内容。这一部分从“最小的社会单位”、即从个人在社会学上有重要意义的举止和行为作为理论上的“理想类型的边缘效应”,上升到社会关系,到人的(非团体组织的)社会的共同行动,再到联合体和群体,最后到社会团体,直至政治团体的论述。随后分析了社会化发展的诸多现象:经济与统治;特殊阶层、群体和团体(阶级和等级),最后阐述共同体化和社会化的类型。韦伯在该书中提出他的社会行为的“意向”概念、经济行为的概念和著名的统治类型理论,即合法统治的三种纯粹类型:合法型统治、传统型统治与魅力型统治。第二部分为“经济与社会制度及权力”,是对事实的分析与论述,即所谓的具体社会学方面,体现了韦伯的特殊的方法论。该部分共分九章。具体阐述了经济与社会制度;各种共同体、共同体化以及共同体的经济关系;宗教社会学;法律社会学;统治社会学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朱贻庭,2013:382)。 定义来源[1] 廖盖隆,孙连成,陈有进等.马克思主义百科要览[Z].人民日报出版社,2003. 例句1. 在这一时期,拉克劳、辛德斯和赫斯特等关键人物担任编的其他一些杂志也帮助建立了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化的论坛。这些杂志包括《经济与社会》(Economy and Society)和《理论实践》(Theoretical Practice)。——《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史》,2011:15 1. 网络参考例句例句 1: |
随便看 |
汉译英翻译词典收录7925条汉英翻译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文字词的英语拼写、翻译、音标、读音、用法、例句等,是英语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