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萨顿 |
释义 | 萨顿【英】George Sarton译文来源金炳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502. 定义科学史家,科学史学科的创始人。他生于比利时的根特市,1904—1911年在根特大学学习哲学、数学和自然科学,1911年获数学博士学位。1912年,创办综合科学史学术杂志《爱雪斯》(Isis)。1915年迁居美国,在哈佛大学讲授科学史课程。1924年与史密斯(D.E.Smith)、亨德森(L.J.Henderson)共同创立科学史专业学会,即后来闻名世界的美国科学史学会的前身。1936年创办科学史和科学理论刊物《奥西里斯》(Osiris)。1940—1951年任哈佛大学科学史教授。1927年任国际科学史联合会副主席,1935年当选为名誉主席。他论述了科学的属性、作用和发展。认为科学是“世界上最革命的力量”、“社会变革的根源”,“是改变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最强大的力量”;具有整体性,其各学科在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中发展起来,科学知识的统一的前提是承认自然界的统一;具有实证性,是系统化的实证知识,是“积累地逼近真理的认识”;是全人类的国际性事业,其统一反映了自然界的统一和人类的统一。他还论述了科学史的属性、目的和功能。他认为科学史是沟通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桥梁,是惟一能够确切反映人类进步的历史;其研究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类知识的综合,说明人类科学思想的进步和人类自觉性的发展;科学史实际上是一种研究方法,具有很大的思想启迪价值,能引导人们认识科学知识总体的博大精深,使他们为追求真理而勇敢献身。鉴于其将科学史确立为一门独立学科所作出的重大贡献,1955年12月国际科学史学会设立萨顿奖章,并把第一枚奖章授予他本人。主要著作有《科学史导论》(1927—1948)、《科学史与新人文主义》(1937)、《希腊黄金时代的古代科学》(1952)、《对古代科学和文艺复兴时期中世纪科学的评价》(1955)、《科学史:公元前三世纪的希腊科学与文化》(1959)等(金炳华,2003:502)。曾艳指出,“科学史之父”萨顿开创了科学史这一门新学科。他的性格、他的理想、还有他的生活际遇都是促成他开创科学史新学科的因素。虽然萨顿的科学史思想在后来的学者中有较大的争议,但他在科学史中的奠基性地位是公认的,他的主要贡献在于科学史的建制化(曾艳,2007:01)。萨顿对科学史的贡献是两方面的,从内部看,萨顿有独特的科学史思想;从外部看,萨顿推动了科学史建制化的进程。如果用一个代表性的句子形容之,就是“科学史中的萨顿和萨顿的科学史”。 定义来源[1] 金炳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网络参考例句例句 1: |
随便看 |
汉译英翻译词典收录7925条汉英翻译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文字词的英语拼写、翻译、音标、读音、用法、例句等,是英语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