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木清 【英】
Kiyoshi Miki
译文来源
Kiyoshi Miki. v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Kiyoshi_Miki
定义
三木清(1897—1945),日本近代哲学家。生于兵库县揖保郡平井村。1909年入龙野中学,在学期间,学习汉文汉诗,兴趣广泛,喜欢读德富芦花的《自然与人生》,受永井潜的《生命论》和丘浅次郎的《进化论讲话》的影响开始关注生命哲学。1917年入京都帝国大学文科大学哲学科,开始研究哲学,特别是康德、新康德派的哲学以及西田几多郎、波多野精一、田边元的哲学。1920年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哲学系,毕业论文为《批判哲学与历史哲学》,继入该校研究生院。1922年赴德、法留学,受到存在主义的影响。1925年回国,1927年到东京兼任法政大学教授,日本大学、大正大学讲师。1930年涉嫌“资助共产党”被捕入狱,半年后获释,专事著述。1942年被征用为陆军报道班员,前往马尼拉。1945年因涉嫌违反治安维持法再次被捕入狱,死于狱中。他的哲学思想内容复杂,背景广泛,包括了“人学的马克思形态、历史哲学、不安的哲学与构想力的逻辑”(孙鼎国,2003:259),大体主要以人为中心展开的人学。在伦理学上,把伦理分为规范伦理和人的伦理,前者是无人格的非人称命题的规范体系,后者是根植于情感中的人格体系。主要著作:《三木清全集》(16卷)、《巴斯噶关于人的研究》、《人学的马克思形态》、《历史哲学》、《社会科学的预备概念》、《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构想力的逻辑》、《人生论笔记》、《读书与人生》、《哲学笔记》等。
定义来源
孙鼎国.世界人学史(第三卷)[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网络参考例句
例句 1:
人的问题始终是哲学的核心问题。人类作为主体,是怎样在现实世界的环境里形成自我的问题,是日本哲学家三木清一直追寻的问题。——《三木清人与环境关系思想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Human’s problem is the basic and core problem of philosophy throughout. Humanity as it is, how the self-problem forms in the real world environment, is the problem which the Kiyoshi Miki has been pursuing.
例句 2:
三木清的“东亚协同”论,是其企图为日本侵华辩护而建构的超越侵略战争的反动理论。该理论以“协同主 义”为哲学基础,是三木哲学在政治上的展开与体现。其内容具有既批判又妥协的双重性格,最终因其本身的非正义性与自身理论缺陷而以失败告终。——“三木清‘东亚协同体’论简析”,载于《科学与技术辩证法》2001年第8期
Miki Kiyoshi's “East Asia Synergetic” theory is a reactionary theory which attempt to defend the Japanese invasion of China.The theory,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cooperation” as the philosophical basis, is the Miki philosophy in policy. The theory was not recited by people at that time due to its injustice and weakness of theory.
例句 3:
第一章主要回顾了新时期以前中国美学领域对“现代性”的译介情况。“现代性”之进入中国学界,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纪二十年代,“二周”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本里发现了“现代性”,作为判断艺术优劣的标准,它是真理,并永不过时;三十年代卢勋借日本学者三木清之手将尼采所“厌恶的现代性”介绍进入中国,“现代性”的危机初次显现;四十年代,袁可嘉将西方“现代性”言说中关于“都市现代化”、“现代都市体验”及现代文明反思等问题译介进来,明确概括了“审美现代性”之特征;解放后,“十七年”间受苏联文艺理论系统的影响,人民性、革命性、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等内涵为“现代性”赋予了新的“光环”,它又成为了衡量一切艺术形式的“唯一”标准。——《新时期美学译文中的“现代性”概念研究(1978-1992)》,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The first chapter reviews the translation situation about “Modernity” in hinese Aesthetic before the New Period (1978-1992). The date of “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