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滞后作用(又作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英】
external lag of monetary policy
译文来源
孔刘柳,谢乔昕.物价稳定目标下我国货币政策外部时滞的实证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11(1):22.
定义
货币滞后作用亦称“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货币当局采取政策行动之日起,至经济变化完全显示出来的这一作用过程。货币当局改变货币供应量会对经济产生一个冲击过程。但由货币行为引起的变化不是在某特定的时点同时发生,而是某些部门收入改变得快,某些部门改变得慢,因此政策效果要完全显示出来需要很长的时间。现代货币主义代表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从发现经济运行中存在问题,到最终针对问题而执行的政策全部产生效果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的步骤,而其中的每一步骤都需要时间才能完成。因而就把货币当局采取货币政的作用之日起,经若干时间滞后才显示出所采取的货币政策的效果的时间滞后现象称为货币滞后作用。我们通常这样说,今天已采取货币政策“行动”,4个月后政策的作用30%生效,10个月后60%生效,15个月后政策90%生效,24个月后政策的作用100%生效。
货币政策的时间滞后作用大体经过这样的几个过程:①认识问题过程,了解经济运行中是否存在问题或存在什么问题,需要时间来进行观察和研究。②对策的制订与决定过程,一旦问题被识别以后,还需要时间来制订相应的对策。如果存在着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还得在方案之间进行选择并且在决策人之间还取得大体一致的意见。③政策效果的实现过程。政策的效果不是马上全部实现的,而需要在一定的时间滞后才能发挥它的全部效果。至于究竟存在着多少滞后过程,每一步骤过程又需要多少时间,则取决于具体的情况。一般说来,货币政策滞后时间长短主要与①货币当局对问题发现的及时与否以及货币当局选择对策的时间快慢有关。这是与国家的经济体制、金融制度、统计制度、工作程序、工作效率等因素密切相联的。②被调节作用对象即经济主体、企业、个人等接纳信号的灵敏程度以及接到变动信号后的反应快慢程度有关。这也与企业制度、货币管理当局与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利益制度、工作效率等相联。③变动实体的变化难易程度。比如正在上马的大型项目,不一定能立刻停工,因为这样损失会更大。西方经济学家在对政策的制订作全面研究之后得出结论,认识问题平均来说需要5个月左右的时间;做出对策的过程平均来说需要3个月左右;政策效果实现过程至少需要6个月,加起来,各个过程造成的滞后时间大约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如何准确计算货币时滞依然是计量经济学要研究的问题。
米尔顿·弗里德曼还认为:货币政策的时间滞后作用,不能起到熨平宏观经济波动的作用,有时反而会造成加剧经济波动的后果。例如,当经济出现衰退到低谷时,国家开始设法制订和执行熨平经济活动的政策,这种政策显然必须是扩张性的(因为要刺激经济的增长)。由于一方面,经济活动本身会按其特有的规律,在没有任何干预的条件下,自发地经过某一段时间从衰退走向高涨;而另一方面,由于货币政策的时间滞后性质,政策效果也经过一段时间后正好部分或全部地发挥出来。这样就意味着当经济活动本身达到高涨时,国家所执行的货币政策也正好发生作用,就会进一步强化和推动经济活动地扩张性,这无疑是“火上浇油”或“推波助澜”,因而这样的货币政策却往往起着相反的作用,货币政策的滞后性常会加剧经济活动的进一步波动,造成不良的后果,因而弗里德曼不赞成对宏
定义来源
刘伟.经济学大辞典[Z].团结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