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逻各斯中心主义(言语中心主义) |
释义 | 逻各斯中心主义(言语中心主义)【英】the logocentrism译文来源[1] 金炳华,冯契.哲学大辞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1757. 定义逻各斯中心主义与“在场形而上学”是一体的两个侧面。这个词是德里达生造的,德里达继承海德格尔的思路对西方哲学的一个总的裁决。它合并了逻各斯(logos)与中心(centre)两个词,又加上一个“主义”后缀(-ism)。德里达用这个词概括了古往今来一切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逻各斯(logos)语出希腊。起初它表示对宇宙的普遍性的思考,这种思考已经具有神圣意味。在《圣经》里它是神言,即耶稣基督万能的洞察力和表达力。在逻各斯的时代,神或上帝的权威是至高无上的,他造就了这世界上的一切,既主宰着它们的生也决定着它们的死。人类是他送到这世界上来的,其最好的归宿也是回归到他那里去。上帝即永恒的中心。中世纪以后,上帝的权威受到挑战,神的色彩逐渐淡化,理性取代神言登上了万能的宝座。在本世纪理性也受到质疑。譬如,在语言哲学方面人们发现以理性为基调的语言理论太纯粹、太简单,不足以说明语言及其意义的复杂性。理性既已衰落,取而代之的是思想、呼吸、体验、无意识等等。历史已经证明没有永恒。但是并非人人都已经认识了这个历史的真相。在漫长的历史中,逻各斯被赋予神言、理性、逻辑、言说等等含义或别名。这些名称彼此不同,却都曾经代表哲学思维中的最高概念,既是万事万物的起源,同时也是万事万物的归宿。在德里达看来,西方传统认识和语言观总是在追求一个永恒的中心,即形而上的本源和绝对权威。逻各斯便是其中的典型。现代西方人不断地批判形而上学的种种理论,然而在方法上却因循着它的窠臼。德里达把这种思维方法称为逻各斯中心主义。逻各斯代表宇宙运转、理性思维和言说等三项活动的内在规律或法则。它的特征可以简略地归纳为三个方面:(一)追求永恒的中心和绝对的权威;(二)溯本定源;(三)二元对立思维(王治河,2005:477-478)。德里达首先在哲学上发难,反对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既包括“理性中心主义”又包括“语言中心主义”。德里达两者都批判。认为它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西方传统,总是认为事物“背后”存在着一个终极本体形而上的东西,如本质、存在、先验、真理、上帝等(李鹏程,2003:104—107)。德里达指出,所谓“逻各斯中心主义”是以现实为中心的本体论和以口头语言为中心的语言学的结合体;它相信在场的语言能够完善地表现思想,达到实在世界的客观真理。在场是建立本体论、目的论从而达到实在真理的根源,因此,德里达把反对在场的“逻各斯中心主义”视为攻击的根本目标(逻各斯中心主义.via:https://baike.baidu.com/item/%E9%80%BB%E5%90%84%E6%96%AF%E4%B8%AD%E5%BF%83%E4%B8%BB%E4%B9%89/10580928?fr=aladdin)。 定义来源[1] 王治河.后现代主义辞典[Z].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例句1. 那么,德里达自己理解的马克思,与上述那些“误认”有什么不同呢?他的回答是,解构马克思,即通过德里达自己创立的解构理论,通过“对‘本义上的’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主义、语言学主义、音位学主义的解构”,来重新理解马克思。——《文本的深度耕犁:后马克思思潮哲学文本解读》,2011:302 1. Then, what defines his understanding different from the above “mistakes”? It is the deconstruction of Marx, that is, to re-understand Marx through the theory of deconstruction, namely, the deconstruction of the metaphysics of the “proper” of logocentrism, linguisticism, and phonologism. -Quoted from A Deep Plough: Unscrambling Major Post-Marxist Texts From Adorno to Zizek, 2011: 395. 2. 在德里达的心目中,马克思学说本身就是形而上学和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因此,面对马克思,德里这首先要消解和否定马克思主义中最重要的基本原则和理论,其次才是继承马克思的批判精神,这是典型的后马克思思潮的立场,也是我们无法赞同的理论立场。——《文本的深度耕犁:后马克思思潮哲学文本解读》,2011:302 2. Derrida believes that Marxism itself is metaphysical and logocentric. Therefore, to analyze Marx, Derrida wants to first deconstruct and deny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theories in Marxism, and then succeed to Marx’s critical spirit. This is the typical standpoint of post-Marx thought, to which we probably cannot agree. -Quoted from A Deep Plough: Unscrambling Major Post-Marxist Texts From Adorno to Zizek, 2011: 395. 3. 其实,这种所谓后现代的戏剧性的东西在德里达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解构之后的延异、利奥塔反宏大叙事逻辑之后的“卑微”小我、费都阿本德反对方法之后的“怎样都行”中以种种形式重演过多次。——《文本的深度耕犁:后马克思思潮哲学文本解读》,2011:338 3. Indeed, this kind of post-modem drama repeats itself several times through Derrida’s difference in the deconstruction of logo-centrism, Lyotard’s “humble” small self in the anti-grand narrative, and Feyerabend’s “anything-goes” method. -Quoted from A Deep Plough: Unscrambling Major Post-Marxist Texts From Adorno to Zizek, 2011: 440. 网络参考例句例句 1: |
随便看 |
汉译英翻译词典收录46835条汉英翻译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文字词的英语拼写、翻译、音标、读音、用法、例句等,是英语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