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唯科学主义(又作科学至上主义) |
释义 | 唯科学主义(又作科学至上主义)【英】the scientism译文来源[1] 金炳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428. 定义唯科学主义亦称“科学主义”。一种科学观。基本观点是:(1)自然科学的方法应该用于包括哲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内的一切研究领域;(2)只有自然科学的方法才能富有成效地用来获取知识;(3)自然科学知识不仅是人类知识的典范,是必然正确的,而且可以推广用以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唯科学主义是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及成功而产生的。一般认为,唯科学主义完成于19世纪法国孔德。他认为科学阶段(又名实证阶段)是人类知识的最高阶段,并把他自己确立的社会学命名为“社会物理学”。指出必须将自然科学中的观察方法、实验方法、比较方法等用于社会研究,并排除那些不能解决(即不能被证实)也不能推翻的问题。孔德的看法对于后来的社会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近代科学发展之初,唯科学主义曾对科学的发展起过一定的推动作用。它不仅提高了科学家的社会声望,而且也提高了科学的声誉,尤其是促进了科学的体制化。然而在科学体制化进程一开始,主张注重实事求是、崇尚理性、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的科学共同体,便与主张科学至上、科学方法万能的唯科学主义运动相分离(金炳华,2003:428)。唯科学主义是近代西方占主导地位的哲学思潮。它既是一种科学观,更主要的是一种文化观。唯科学主义,准确地表达,应该叫做唯自然科学主义。它把近代自然科学,特别是机械力学,看作知识、智慧和真理的唯一合理形式,进而用自然科学的观念和方法来取代甚至否定其它非自然科学的知识或文化形式,特别是否定人文科学的地位和作用。唯科学主义盛行的结果,不仅损害了人文科学,使近代以来人文科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而且造成文化总体中人文精神的衰微。人们被实证知识和技术的力量所迷惑,把实证科学当作科学的全部,把物质的追求和本能的满足当成人生的全部内容,导致精神的萎钝、迷惘、痛苦和人生终极意义的丧失。最终,自然科学和技术本身迷失了目的,变得敌视人,甚至可能毁灭整个人类了(朱红文,1995:45)。唯科学主义是现时代人类所遭受的“科学危机方、“文明危机”的重要思想根源。 定义来源[1] 金炳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网络参考例句例句 1: |
随便看 |
汉译英翻译词典收录7925条汉英翻译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文字词的英语拼写、翻译、音标、读音、用法、例句等,是英语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