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总体化 |
释义 | 总体化【英】totalization译文来源[1] 金炳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971. 定义总体化是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在《辩证理性批判》中使用的一个概念。总体化是人们不断理解和创造历史的发展过程,它运用“总体性的调节原则”把对象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总体。“总体化”不同于“总体性”(夏基松等,1987:364)。在萨特看来,如果辩证理性真正存在的话,那么其可理解性的基础就在于总体化。由此出发,萨特将总体化等同于个人实践,认为个人实践活动的一切要素都是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辩证总体。个人既是总体化的原因,也是总体化的结果,这样,作为逻辑起点的总体概念在现实中被总体化所取代。正是由于总体化的实践活动,人才得以成为真正的人。应该说,萨特这个观点比较合理地解释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的总体性本质上只是一个调节性理想,其实现的过程就是总体化的实践。在萨特看来,人的总体性只有在总体化的过程中才是真正现实的,总体化是人的本质规定。人通过总体化的实践活动,不断地将现实世界的众多要素综合为他自己的存在,即不断地生成着他的世界。但人的总体化的实践活动不是盲目的综合,而是主体根据自己的目的所进行的综合。主体的这个目的就是他在实践活动前虚构出来的一个总体,它是现实的总体化实践的模型和参照物。由于总体化是人的本性,人作为一种可能性的存在,总是不满足于自身的现状,总是在不断地进行实践以改变自身的现状。因此,总体化的实践既改变了外部世界,也改变了人本身(刘习根,2013:201)。萨特认为,社会历史的总体化过程必然形成各种社会关系。萨特把总体化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分为两类:一类是从个人总体到与社会总体的关系;另一类是从社会总体到个人总体的关系。在萨特看来,这两种不同的社会关系反映了理解社会历史的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代表了从社会总体走向个人总体的思维方式,这是一种前进的思维方式;存在主义代表了从个人总体走向社会总体的思维方式,这是一种回溯的方式(刘习根,2013:202)。萨特认为,总体化与异化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实践既是人的异化过程,又是人的总体化过程,实践的这两重属性是不可偏废的。缺少了总体化,实践就没有任何目的,社会历史也就谈不上任何进步和发展;缺少了异化,总体化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历史也就无所谓进步与后退之分。因此,异化是总体化的必要环节,它促使人不断追求总体化。一旦异化的人的本质得到重新总体化,人的本质就获得了更加丰富的内容,人也就越是朝着总体的人的方向前进(刘习根,2013:204)。 定义来源[1] 夏基松,张继武.现代西方哲学辞典[Z].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 例句1. 人类活动趋于“总体化”的这一性质是一个活跃的过程,它与定型了的、比方说一幅画或一台机器那样已完成其统一体的实在是相对立的。因此,一方面,总体性是分析理性的对象;而另一方面,总体化则只有通过辩证理性才能得到理解。——《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2008:302 1. This ‘totalising’ nature of human action was a living process, as opposed to a totality which was an inert, finished entity such as a painting or a machine. Totality was thus the object of an analytical reason. Totalisations, on the other hand, could only be comprehended by dialectical reason. -Quoted from Marxism after Marx: An Introduction, 1998: 316. 网络参考例句例句 1: |
随便看 |
汉译英翻译词典收录7925条汉英翻译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文字词的英语拼写、翻译、音标、读音、用法、例句等,是英语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