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社会精神生活
释义

社会精神生活【英】

the spiritual life of society

译文来源

Stalin, J. V. J. Stalin Works (Vol. 14) [M]. Moscow: Foreign Languages Publishing House, 1978. via: https://www.marxists.org/reference/archive/stalin/works/1938/09.htm

定义

社会精神生活是一定社会的人们的精神生产、思想传播和精神享受过程的总称。社会精神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两大领域之一。社会精神生活包括的范围主要有:(1)精神生产。这是社会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通过精神生产产生个人的以及各种社会群体的心理和意识,产生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科学和哲学等各种社会意识形式。(2)精神生活成果的传播。这是人与人之间社会交往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精神产物的传播包括同时代人们之间的精神交往和后代对前代精神成果的继承。(3)精神享受。人的精神享受是精神生产的产品对人们精神需求的某种满足。精神享受与精神生产和传播活动相互联结,是这些活动的预期目的和直接结果之一。精神的生产、思想的传播和精神的享受相互联系,构成一定社会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社会物质生活是社会精神生活的基础,社会精神生活受社会物质生活的制约。社会有什么样的物质生活,就会有什么样的精神生活。受社会物质生活制约的社会精神生活是一个历史地发展的过程。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精神生活的不同,要用该时期的物质生活来解释。历史唯物主义在强调社会物质生活决定社会精神生活的前提下,充分肯定社会精神生活对社会物质生活以及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重大作用进步的、健康的精神生活促进社会历史的发展,消极的、颓废的精神生活阻碍社会历史的发展(社会精神生活.via:http://epub.cnki.net/kns/brief/default_result.aspx)。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替代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马克思等,1995:276)。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国家要有建立在高度的物质文明基础上的高度的精神文明。这种精神文明 “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的关系,等等”(邓小平,1994:367)。江泽民也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2002:395)。形成科学、民主、文明、健康的精神生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目标。

定义来源

[1] 社会精神生活.via:http://epub.cnki.net/kns/brief/default_result.aspx.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C].人民出版社,1995.
[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C].人民出版社,1994.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例句

1. 我们在这里暂且只是说到社会思想、理论、观点和政治设施的起源,只是说到它们的产生,只是说到社会精神生活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反映。——《斯大林全集(第十四卷)》,2015:202

1. We have been speaking so far of the origin of social ideas, theories, views and political institutions, of the way they arise, of the fact that the spiritual life of society is a reflection of the conditions of its material life. -Quoted from J. Stalin Works (Vol. 14), 1978.

网络参考例句

例句 1:
列宁晚年基于十月革命后的实践经验及其对社会主义的深入思考,强调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放在“文化建设”上,在通过实行新经济政策向社会主义“迂回过渡”的同时,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以实现社会精神生活的变革,为社会主义的胜利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社会主义与文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列宁晚年的意识形态学说”,载于《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On the basis of his deep thinking about socialism and the experiences after October Revolution, Lenin in his later years emphasized that the work of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should be focused on “cultural construction”. This laid solid cultural foundation for the victory of socialism by implementing new policy of economy to transit circuitously to socialism and by promoting socialist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to realize the social spiritual change.

例句 2:
互联网时代不仅在物质经济发展上表现出以“互联网+”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新趋向,更是在社会精神生活上日益表现出以开放、平等、自由为主要内涵的互联网式的思维取向、行动准则和社会认同。——“互联网时代的党群工作——基于信息权力关系变化的分析”,载于《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
The Internet age is characterized not only by the “Internet Plus” new trend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lso by the Internet thinking mode, behavioral norms and social identification of openness, equality and liberty in respect of social spiritual life.

例句 3:
历史唯物主义的全面生产理论认为社会生产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人类自身的生产、社会关系的再生产和社会精神生活的生产,四种生产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社会生产整体体系。全面生产理论蕴含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中,并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中得到发展和深化。——“和谐思想对历史唯物主义全面生产理论的发展”,载于《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Comprehensive production theory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inks th

随便看

 

汉译英翻译词典收录7925条汉英翻译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文字词的英语拼写、翻译、音标、读音、用法、例句等,是英语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9 5:3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