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审美态度 |
释义 | 审美态度【英】aesthetic attitude译文来源金炳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620. 定义人对审美对象和对审美活动本身所持的态度。人对于审美对象有肯定与否定,介入与旁观,限于接受与重于创造等态度;对于审美活动有积极与消极,抱功利目的与非功利等态度。它受到时间、地点、环境、对象与主体的关系等客观条件的影响,更受到个人主观的心理因素,如审美观点、能力、需要和情绪等的影响。因态度不同,不同的人对于同样的审美对象会产生出不同的甚至相反的审美反应。中国古代庄子主张“心斋”、“坐忘”,荀子主张“虚壹而静”,以及程颢、程颐主张“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都主张不介入对象的静观态度。英国布洛主张在心理上与对象保持一定距离,用旁观的态度来观赏。而德国黑格尔则主张介入对象,从对象中复现自己。这些理论说明了审美活动中主观心理因素的作用(金炳华,2003:620)。审美态度问题是美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它在经历长时期的孕育与胚芽阶段之后,跟随人的审美自觉的兴起而凸显出来,却又面临时下对“审美自律性”的质疑而发生动摇,但只要审美活动未曾消亡,它也仍有其存在的合法性。作为人对世界的独特的掌握方式,审美态度的基本性能表现为精神超越性和情感倾向性,两者紧相关联。审美的超越须建立在情感生命体验的基础之上,才不会成为生命意志的解脱或远离人世的高蹈;情感的体验亦应以精神超越为指针,方不致流于实用功利的计较和攫取、占有的欲望。由现实的生命体验提升为超越性的生命追求,更以这超越性的情感生命来观照世界和拥抱世界,于是形成为审美态度。在人的审美生命体系中,审美态度实居于枢纽地位。它以审美需要为内在动力,而又通过一系列功能组合,将这一浑沦的动力机制转化为一整套可供操作的审美规范与活动机能,借以嵌入审美体验的心理流程,并对整个审美活动起导向作用,这也正是其行使审美主体职能的功效所在(陈伯海,2010:116)。研究审美态度的意义在于,它可以揭示艺术创作和欣赏中的主观心理特征,从而扩大人们的审美眼界和欣赏的范围。影响审美态度的因素有艺术作品的吸引力、欣赏者的审美趣味、社会文化环境、审美环境等。 定义来源[1] 金炳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网络参考例句例句 1: |
随便看 |
汉译英翻译词典收录7925条汉英翻译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文字词的英语拼写、翻译、音标、读音、用法、例句等,是英语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