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安瑟伦 |
释义 | 安瑟伦【】Anselmus Cantuariensis译文来源[1] Lukács, G. 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 Studies in Marxist Dialectic [M].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1968: 213. 定义安瑟伦(1033—1109)是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家和神学家(via: http://baike.so.com/doc/6225902-6439224.html#6225902-6439224-3)。安瑟伦生于意大利,1060年在诺曼底的贝克修道院作僧侣,1078年成为贝克修道院院长,1093年起担任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安瑟伦拥护教皇格雷高里七世,鼓吹教皇权力高于国王权力,继承并发展了奥古斯丁的思想,是经院哲学的奠基人,因而被称为“第二个奥古斯丁”、“最后一个教父和第一个经院哲学家”。他以信仰主义神学理论为基础,继承奥古斯丁的“预定论”伦理观并加以神学化,提出“救赎论”伦理观(徐少锦,1999:471)。安瑟伦认为理性虽有助于理解基督教教义,但信仰高于理性,上帝把理性交给信仰使唤,人们应先信仰后理解。安瑟伦指出哲学的目的在于为神学提供“可以理解的”证明。安瑟伦提出关于上帝的本体论证明,认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上帝的观念,上帝这个观念本身意味绝对的完善,上帝不仅存在于人的心中,也是现实的存在;同时,上帝是终极的善,宇宙完全依赖于上帝的本性,虽然人有思维、选择和行动的能力,但最终服从于上帝的命令。安瑟伦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强调上帝这一最一般最普遍的观念是一个必然的绝对完备的观念。安瑟伦的救赎论认为人的原罪是对上帝欠了债,因而必须不断向上帝还债,人世代受苦便是一种赎罪途径(朱贻庭,2011:723)。安瑟伦反对当时存在的认为还债是向魔鬼还债的观点,也反对耶稣不自愿地作牺牲的观点,认为耶稣是为了拯救世人而自愿牺牲的。在讨论耶稣牺牲这一问题时,安瑟伦探讨了自由的必然性与被迫的必然性之间的关系,认为耶稣的牺牲是出于他的自由的必然性,而非被迫的必然性(朱贻庭等,2011:724)。安瑟伦的主要著作包括《独白》(Monologion,1076)、《宣讲》(Proslogion,1077—1078)、《上帝何以化身为人》(Cur Deus homon,1094—1098)等(via: http://www.docin.com/p-734916542.html)。 定义来源[1] 安瑟伦.via: http://baike.so.com/doc/6225902-6439224.html#6225902-6439224-3 例句1. “自然”状态下思维的出发点,例如坎特伯雷的安瑟伦的“信仰而后理智”(credo ut intelligam)和印度思维的出发点(“只要他选择了谁,他就为谁所理解”,关于“大我”[Atman]就是这样说的),这种出发点使近代思想感到十分奇怪,但它们的存在基础说明这些出发点是可以理解的。——《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1996:201 1. 网络参考例句例句 1: |
随便看 |
汉译英翻译词典收录7925条汉英翻译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文字词的英语拼写、翻译、音标、读音、用法、例句等,是英语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