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间离效果(又作陌生化) |
释义 | 间离效果(又作陌生化)【德】Verfremdung译文来源[1] Althusser, L. For Marx [M]. The Penguin Press, 1969. 定义间离效果,又称“陌生化效果”。指由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提出的戏剧理论术语。 “间离效果”戏剧表演理论,重构了演员与角色的艺术距离,达成演员和角色相对自由的空间转换。布莱希特主张在戏剧中,演员与角色之间应保持距离,一刻也不能完全转化为角色。同时应把现实生活里的常人常事表现得陌生奇异,以防止观众对剧中人物和主题产生感情上的介入。简而言之,就是让观众看戏,但不融入剧情,从而始终保持理性态度。因为戏剧的目的不是为了在剧场中使观众的感情得到宣泄与净化,而是为了使他们在实际生活中采取行动来改变舞台上展现的社会现实(孙鼎国,王杰,1998:1326)。通过这一理论形成了布莱希特独特的分析和批判事件的立场,为戏剧开发了多元的审美视角,使观众能够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不再局限于舞台所创设的戏剧氛围,从而推倒镜框式舞台上虚拟的“第四堵墙”、破坏舞台上的生活幻觉,达成间离艺术作品与现实生活的目的。“间离效果”在某种程度指一种陌生化、惊异化的表达手段,这种表达手段的运用能带给观众全新的审美体验,这与艺术创作追求创新的本质不谋而合。“间离效果”最主要的本质可以理解为一种陌生化的处理手法,因为这种陌生化才让作品和其他的作品保持距离,和以往固有的形式保持距离。总之,“间离效果”属布莱希特戏剧表演体系的“陌生化效果”,其内容较为广泛。首先指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方法,属认识论范围;其次在艺术上属于反映论范国,或者说,戏剧美学范围(王旭杨,2016:1)。布莱希特的这一理论在影视、美术、戏曲、现代诗等艺术门类中都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甚至当其刚提出时就已经在戏剧界乃至整个艺术界引起颠覆性的轰动。 定义来源[1] 孙鼎国,王杰.西方思想3000年[M].九洲图书出版社,1998. 例句1. 我这里想到的是由布莱希特的伟大剧作所提出的问题:尽管布莱希特使用了史诗戏剧和间离效果的概念,这些问题在本质上也许还没有得到完全的解决。我十分惊奇地看到,贝尔多拉西的剧本所具有的那种不对称和批判的潜在结构,基本上正是《大胆妈妈》和《伽里略》等剧本的结构。——《保卫马克思》,1984:118 1. 2. 以上的说明或许能使我们对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理论所提出的问题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布莱希特想用间离效果在观众和演出之间建立一种新关系:批判和能动的关系。传统的戏剧形式要求观众把注意力集中在“主角”的命运上,并把自己的感情力量倾注到戏剧的“净化”中去。布莱希特却要同这种观众和剧本达到共鸣的戏剧形式相决裂。他使观众同演出保持一定的距离,但又不是原理剧情或单纯欣赏。总之,他要使观众成为把未演完的戏在真实生活中演完的演员。可是,人们往往只根据间离效果的技术要素来解释布莱希特的这个深刻的论点,似乎这个论点只是主张:不考虑演员的一切演出“效果”,取消一切抒情和“夸张”;表现宽广的“社会背景”和设置简陋的舞台布置,似乎它故意使观众对任何布景不特别注目(例如在《大胆妈妈》一剧中,阴沉和灰暗的大地,“平淡的”光线,投影字幕使观众集中注意外部的现实环境,等等)。——《保卫马克思》,1984:122 2. 网络参考例句例句 1: |
随便看 |
汉译英翻译词典收录7925条汉英翻译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文字词的英语拼写、翻译、音标、读音、用法、例句等,是英语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