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费格尔(Herbert Feigl ,1902—1988),哲学家、逻辑实证主义者,维也纳学派最早成员之一。费格尔坚信逻辑实证主义关于意义的标准是有用的和必要的,并极力维护现代经验主义的立场,且重视归纳和概率问题,坚持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区分(张腾霄,1990:504)。生于奥匈帝国的赖辛堡,受教于慕尼黑大学、维也纳大学,192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30年迁居美国,1940年起担任明尼苏达大学哲学教授,1953年起任明尼苏达科学哲学研究中心主任,编辑多卷《明尼苏达科学哲学研究》丛书,组织多次国际学术讨论会。1962—1963年任美国哲学学会西部分会主席。费格尔始终坚持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的基本观点,但放宽了意义标准的尺度,在“反形而上学”方面也不持过激态度(金炳华等,2001:363)。费格尔在两个问题上有独到的研究:(1)在身心问题上,费格尔主张一元论,是物理主义和行为主义身心同一论的代表。这种理论认为心理的表达和物理的表达在意义上是不一样的,但把它们都看作经验事实时,却指称同一个或相同的事物,即物理现象。如H2O和水则指称同一物质。(2)费格尔认为最终原则不可能得到认识上的证明。对这些最终原则只能进行“辩护”,而不能进行“确证”。因此,费格尔区别了两种证明,在演绎、归纳过程中要求效用性的证明。主要著作有《哲学分析文集》、《科学哲学文集》、《“心理的”和“物理的”》、《物理学中的理论和经验》、《新哲学分析文集》、《探索与挑战》等(葛力,1990:416)。
网络参考例句
例句 1:
它们是:U.T.普莱斯的《意识是大脑的一种活动吗?》(1956),H.费格尔的《“精神的”与“肉体的”》(1958),以及J.J.C.斯马特的《感觉与大脑的活动》(1959)。——“有关精神-大脑关系的研究”,载于《哲学译丛》1987年第6期
They are: U.T. Preiss’s “consciousness is a kind of activity in the brain?” (1956), H. Feger’s “spirit” and “flesh” (1958), and with a sense of the brain activity of the “smart J.J.C.” (1959).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3 articles.
例句 2:
同时,随着奥地利国家条约的签订,奥地利得到了瑞士式的中立的地位,在奥地利国内已出现了坚决走这条道路的社会力量,正如代表奥地利在条约上签字的费格尔外长所说,中立政策“是符合奥地利全体人民的愿望的”。——“奥地利中立化以后”,载于《世界知识》1955年第18期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signing of the Austria treaty countries, Austria has been Switzerland's neutral status, have been determined to go down that road of social forces in Austria, faegre as foreign minister on behalf of the Austria treaty was signed and said, “the policy of neutrality is consistent with the wishes of all the people in Austria”.
例句 3:
它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的奥地利维也纳,所以也称“维也纳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石里克、卡尔纳普、费格尔、纽拉特、赖欣巴赫和艾耶尔等人。——“对逻辑经验主义中唯物主义思想的分析”,载于《喀什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2期
It is produced in this century in 20s in Austria Vienna, so also known as the “Vienna school”; its main representative figures are Carnap, Feger, Schlick, Bach and Ayer Neurath, Lai Xin et 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