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经验的类比 |
释义 | 经验的类比【德】Analogien der Erfahrung译文来源[1] via: http://www.babylon-software.com/definition/ANALOGY_OF_EXPERIENCE/English 定义德国康德用语。纯粹知性的第三条原理。原理是知性对经验进行综合时,采取的普遍命题和判断,具体说明图型在经验中的综合作用。经验的类比是关系的范畴,认为“只有通过感官知觉的一种必然联系的意识,经验才有可能”。必然联系的意识是自我的必然统一性,即通过自我而控制这种经验的必然联系系统。称其为类比是说这种原理作为一种规则,使单一的经验成为确定的。经验的类比有三类:一是时间中的持续性,即实体性;二是时间中的固有秩序,即因果性。在西方哲学传统中,因果性问题是一个贯穿始终的核心问题。早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著名的“四因说”,他将自己的哲学任务规定为寻找“第一因”,并认为只有找到了第一因,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到了近代,休谟按照其经验论的原则,通过对因果性问题进行怀疑,使得整个自然科学的根据失去了坚实的基础。而康德认识论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寻找科学知识的可能性条件,为自然科学寻找基础。这样,因果性问题也必然成为他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因此,对于康德来说,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回应休谟对因果关系普遍必然性的挑战,从而重新寻找到科学知识普遍必然性的基础。康德在《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中明确谈到“休谟主要是从形而上学的一个单一的然而是很重要的概念,即因果联接概念以及由之而来的力、作用等等派生概念出发的。他向理性提出质问,因为理性自以为这个概念是从它内部产生的。……我坦率地承认,就是休谟的提示在多年以前首先打破了我教条主义独断论的迷梦,并且在我对思辨哲学的研究上给我指出来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康德,1982:5)。研究者通常认为,康德关于因果性原理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了先验原理论中经验的第二类比部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关于康德第二类比的论证同样也引发了研究者持续不断的争论。而其争论的焦点就在于,第二类比的论证究竟是证明了何种意义上的因果原理,我们可以一般地将这个问题称作“第二类比问题”(甄龙,2011:1);三是在时间中的交互存在,即交互性(金炳华,冯契,2001:669)。 定义来源[1] 康德.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卜学导论[M].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1982. 网络参考例句例句 1: |
随便看 |
汉译英翻译词典收录46835条汉英翻译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文字词的英语拼写、翻译、音标、读音、用法、例句等,是英语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