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对象化 |
释义 | 对象化【德】Vergegenständlichung译文来源[1] Zhang Yibing: Back to Marx: Changes of Philosophical Discourse in the Context of Economics [M]. Göttingen: Universitätsverlag Göttingen, 2014:40. 定义对象化,又被译作“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劳动的对象化”。指人在实践中将自己的本质力量体现于客体对象,在对象中实现、肯定自己,使对象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它原来是黑格尔的用语,指“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便外化为自然,异化为自己的对立面客体。马克思在《184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赋予它新的含义。马克思指出:“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马克思,恩格斯,1979:91)对象化对主体来说,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外在化、客体化;对客体来说,是对象的主体化、人化、社会化。人是客体的对象,客体又是人的对象。人自身又对象化,对象又主体化,从而使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达到了和谐统一。马克思正是在这对象化关系中,找到了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即劳动。马克思认为,对象化或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是人在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劳动实践中实现的,所以自觉自由的劳动才创造了美。马克思的这些观点被苏联、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美学家引申到美学中,用以论证美、审美、美感及美的创造、发展的实质。他们认为,认为美离不开人和人的社会实践。(朱立元,2014:23) 定义来源[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9. 例句1. 以黑格尔之见,劳动在观念的总体异化(对象化)中,首先是人类的精神本质(绝对精神在现实中的次主人)得以实现的必要环节。依据上面我们已经指认的大逻辑,劳动也就是主体类意识的外化与异化,因为精神性的人之类本质实现为物质性的活动,并直接对象化于劳动产品中,所以劳动也意味着人类的自我产生,以及人的主体性之自我确立和提高。——《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2009:69 1. 2. 原来在黑格尔那里是观念构建世界,在理念逻辑沉沦为自然之后,新生出来的人不过是观念神在一个更高的社会历史行进中,假手劳动对象化和外化出去的工具,但最终“人”被揭穿为理念的高级外壳,异化和对象化的共同扬弃是在绝对观念中完成的。——《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2009:314 2. 3. 在资本主义的生产中,人类社会第一次创造出一个全面的、丰富的劳动关系体系,人的“类本质”在价值交换打破地域局限的普遍性中才出现真正的交往的全面性。但是,这种人类主体的本质关系并不以自身的形式直接表现出来,而是以物化的经济形式表现出来的,它也必将以主体(个体)间隔了的物化形式才能得以实现。实际上,黑格尔深刻地看到了这里本质“沉沦”于物相的必然性,所以对象化才必然地就是异化。——《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2009:524 3. 网络参考例句例句 1: |
随便看 |
汉译英翻译词典收录46835条汉英翻译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文字词的英语拼写、翻译、音标、读音、用法、例句等,是英语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