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私恶即公利 |
释义 | 私恶即公利【英】private vices make public benefits译文来源The Fable of the Bees.via: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_Fable_of_the_Bees 定义私恶即公利是17世纪末18世纪初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孟德维尔的伦理学说之一。曼德威尔以文学寓言的形式把人类社会比喻成一个巨大的蜂巢,每个人都是这一蜂巢中的蜜蜂。最初,所有蜜蜂—各色人等—都不择手段地追逐各自的私欲和虚荣,整个社会充满自私自利的败行与恶习,结果却造成了全社会的福利与繁荣;“因此,每个部分虽都被恶充满,然而整个蜂国却是一个乐园”;它们去掉了自私、虚荣、奢侈等邪恶,所带来的则是社会的凋敝与没落。他认为,为人们所称道的各种美德完全源于人性的自私,源于每个人自身的各种激情和欲望。曼德威尔主张在经济生活中应鼓励奢侈,极力为奢侈之风进行辩护;他认为使国家或社会贫穷的不是奢侈,而是实行节俭和积累的结果。因为实行节俭就等于缩减消费,而缩减消费必然导致生产缩减,从而使就业人数减少,各行业萧条,人民贫困。曼德威尔还认为一切善行都出于个人的利己冲动而不是什么利他的仁慈。在曼德威尔看来,“所有的自私都是劣行,只有自我牺牲才是品德高尚,在劣行和美德二者之间没有中间地带”(亨利·威廉·斯皮格尔,1999:195),他把日常生活中一切正常的爱好、消费和生活方式都视为奢侈、淫荡和出风头之类,在他看来,“即使在一件干净衬衫或一座合宜的住宅的使用中,也有罪恶”(亚当·斯密,1997:411),实际上,曼德威尔把虚荣心视为自私自利的激情中最为强有力的一种,也是最能欺骗和迷惑人的一种。曼德威尔认为私利、个人的自利虽然促进了公利,但在他的眼里,私利、或个人的自利仍然是恶—“私恶”。“私恶即公利”的矛盾性结论似乎具有深刻的哲理性质,它实际上是首先在形式上把两种不同的伦理体系、对善恶评价的两种不同的道德标准不合逻辑地混杂在一起的结果:一方面,曼德威尔按照基督教禁欲苦行的伦理标准,把个人对快乐、幸福的追求视之为恶;另一方面,他又对个人的这些活动所造成的客观上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结果按照效果论的或功利主义性质的伦理标准评价为善(亨利·威廉·斯皮格尔,1999:195)。 定义来源[1] 亨利·威廉·斯皮格尔.经济思想的成长(晏智杰、刘宇飞、王长青、蒋怀栋译)[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网络参考例句例句 1: |
随便看 |
|
汉译英翻译词典收录46835条汉英翻译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文字词的英语拼写、翻译、音标、读音、用法、例句等,是英语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