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美学讲演录》 |
释义 | 《美学讲演录》【德】Vorlesungen über die Aesthetik译文来源[1] Lectures on Aesthetics.v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ectures_on_Aesthetics 定义德国黑格尔著。由其学生霍托(Heinrich Gustar Hotho,1802—1873)根据黑格尔在海德尔堡和柏林大学五次讲授美学(1817,1820,1823,1826,1829)的有关听课笔记和黑格尔本人的授课提纲核对整理成书。1835—1838年用德文分3卷首版于柏林。1842—1843年再版,1955年民主德国将该版重印,书名改为《美学》(Asthetik)。提出美学研究的范围是美的艺术或艺术的美,美学实质上是“艺术哲学”。该书从美的理念出发,以“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为中心线索,衍化出3卷的基本构架。第1卷总论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按照从理念→自然美→艺术美,在艺术美中从一般世界情况→情境→情致等逻辑序列,叙述理念经过一系列否定之否定,一步步具体化、感性化为艺术美的一般规律。第2卷纵论艺术发展的三种历史类型,按照理念在人类精神(世界观)中的历史演进线索和“理念与形象能互相融合而成为统一体的程度”把艺术分为:象征型艺术(古代东方艺术)→古典型艺术(古希腊艺术)→浪漫型艺术(近代艺术),认为这是理念在人类艺术史上的感性显现过程。第3卷分论各门具体艺术,描述理念显现为艺术品时的各种具体的感性存在方式,具体分为建筑、雕塑、绘画、音乐、诗,其中前两种分别与象征、古典型艺术相对应,后三种属浪漫型艺术,体现着一种历史的轨迹。该书贯穿着从一般到特殊到个别的理念感性化、具体化的思路。这是一部结构严谨而完整、内容丰富而深刻的百科全书式的巨著,最突出的成就是成功地运用辩证法阐明了美和艺术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揭示了艺术创造、鉴赏、发展的基本规律,包含不少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因素,体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成为美学史上划时代的伟大著作,达到德国古典美学的顶峰,对马克思主义美学和近现代西方美学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主要局限是从理念出发的客观唯心主义理论构架和辩证法的不彻底。该书出版以来,已先后译成英、法、意、俄、西等多种文字。中译本由朱光潜译,书名为《美学》。(金炳华等,2001:985) 定义来源金炳华,冯契.哲学大辞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网络参考例句例句 1: |
随便看 |
汉译英翻译词典收录46835条汉英翻译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文字词的英语拼写、翻译、音标、读音、用法、例句等,是英语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