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实践理性 |
释义 | 实践理性【德】praktische Vernunft译文来源[1] 金炳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11. 定义“实践理性”这一概念首先是由康德提出来的。“实践理性的历史内涵经过了一个历史的演变,经历了从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到康德的‘实践理性’的一个历史转变,并在马克思那里获得了其丰富性的内涵;现代西方哲学家则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其时代内涵”(刘珊,2006:15)。亚里士多德强调,人的实践智慧只有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完成自己,实现自己。这种实践智慧必须和人的实践行为的具体情境相关,并运用到具体的实践活动过程之中,从而因时因地因不同情况而异地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为自身的行为做出正确的选择。这就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实践知识,或实践智慧,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实践理性。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将理性分为理论理性(思辨理性)与实践理性,认为理论理性是关于认识的对象和知识的理性,而实践理性是规定意志的能力是意志自己实现自己的能力。康德认为,实践理性以先天的道德规律,采取命令的形式和决定性的意志(善良意志),达到区别善恶,走向至善。实践理性的原则是自由,它与自然界的必然性有别。“实践的规则始终是理性的产物,因为它指定作为手段的行为,以达到作为目标的结果”(康德,1999:18)。道德的实践应是自律的,道德的行为应着重于动机而非效果。人类社会中的道德与幸福经常不能两全,有道德的人不一定得到幸福,幸福的人不一定有道德,因而要设定灵魂不死与上帝存在,以保证今生不能得到幸福的人可以在来生得到幸福,罪人可以得到惩罚。还提出目的王国的概念。认为这个王国是一切理性者都依据于普遍的道德规律行事,他们虽然有个别的差异和私自的目的,但都可以在共同的道德基础上有一个共同的目的王国(金炳华,2003:11)。在康德看来,一切理性最终都要回归实践,而一切理性也只有在实践中才体现出它的圆满,因而唯有人类理性之实践功能才能真正体现人之为人、人不同一切自然存在物的价值与尊严,并指向人的最后归宿,“人们是为了另外的更高的理想而生存,理性所固有的使命就是实现这一理想,而不是幸福,它作为最高的条件,当然远在个人意图之上”(康德,1986:45)。马克思认为包括实践理性在内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必须以人的本质的存在作为它的最高目标,而这一切只有通过不断的改造世界的活动来达到。人的一切活动(理论活动与实践活动)都要以改造世界为目的,这样说来,与人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的用以指导人类实践的实践理性也概莫能外。“我们认为,实践理性不同于一般理性的地方在于并且仅仅在于:它辐揍于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它所解答的是如何改变现存世界,因而它不是指人的一般行为能力和行为准则,而是特指人的实践思维能力,实践自控能力和实践行为准则,是主体对如何改变世界的实践活动的观念性把握”(王炳书,2001:271)。“现代西方哲学家则在传统意义上批判性的继承和发展了实践理性的向善性原理,并从实践理性的现实基础出发,从实践理性的角度对技术理性霸权统治的现代社会进行了理性的反观与透视,从而揭示了实践理性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具体内涵”(刘珊,2006:22)。这是对实践理性内涵的更深层次的挖掘与提升。无论是亚里士多德,还是康德,亦或是马克思,他们 定义来源[1] 刘珊.实践理性的历史内涵及其当代价值[D].郑州大学,2006. 例句1. 在后面第二部分关于自由的讨论中,阿多诺明确表示反对实践。“马克思从康德和德国唯心主义者那里接受了关于实践理性的首要性的论点并把它磨砺成一种改变世界而不只是解释世界的要求。因此,他认可了像对自然的绝对控制这样的大资产阶级纲领。” ——《文本的深度耕犁:后马克思主义思潮哲学文本解读》,2007:27 1. 2. 在《文化与实践理性》一书中,萨林斯精细地区分了马克思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诠释者,他看到了“马克思的观点不是粗陋的唯经济讼,把人理解为唯利是图的个体”。 ——《文本的深度耕犁:后马克思主义思潮哲学文本解读》,2007:204 2. 3. 但这种统一是活动(Tätigkeit)。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Kritik der praktischen Vernunft) 曾受到许多误解并常常被和纯粹理性批判错误地对立了起来。——《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1996:193 3. 网络参考例句例句 1: |
随便看 |
汉译英翻译词典收录46835条汉英翻译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文字词的英语拼写、翻译、音标、读音、用法、例句等,是英语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