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审美观 |
释义 | 审美观【英】aesthetic idea译文来源金炳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621. 定义审美观,亦称“审美观念”。它是指主体对美、审美、创造美所持的相对稳定的总体观念和指导思想。它是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意识的组成部分。包括美的生成观、发展观、本质观、创造观,审美的实践观、历史观、价值观、政治伦理观、享乐观以及艺术观、美育观等等。它在对前人、同时代人审美观念的批判继承、借鉴、吸收基础上,经过观念同化、顺应和分析、综合、改造以后确立,但主要在审美实践中不断概括、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审美经验,并自觉或不自觉地上升为理论而形成、发展。它与人的哲学观、价值观、人生观、社会观、历史观、政治观、伦理观、艺术观、宗教观、自然观等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具有深层的社会内容。不同时代、民族、阶级的人和各个个人的审美观既有继承性、稳定性、共同性,又有发展性、变易性、差异性乃至对立性。审美观有正讹、偏全、深浅之分,只有正确反映对象的审美特质和发展规律以及美的创造规律的才是正确的审美观念。审美观念有可塑性、自调性和能动性。人可以在实践和学习中自觉地调节、改造、充实自己的审美观念。它一旦形成和系统化以后,又制约和决定着人的审美选择、感受、判断、情趣、理想、能力,并且指导人自觉地从事审美和创造美的实践,从审美上改造客观世界(审美观.via:http://epub.cnki.net/kns/brief/default_result.aspx.)。叔本华颇为深刻地论述了主体在进行审美观照时的情境,他说:“人在这时,按一句有意味的德国成语来说,就是人们自失于对象之中了,也即是说人们忘记了他的个体,忘记了他的意志;他已仅仅只是作为纯粹的主体,作为客体的镜子而存在;好像仅仅只有对象的存在而没有觉知这对象的人,所以人们也不能再把直观者(其人)和直观(本身)分开来了,而是两者已经合一了;这同时即是整个意识完全为一个单一的直观景象所充满,所占据”(叔本华,1986:250)。中国古代哲学中,《老子》的“涤除玄鉴”,《庄子》的“见独”,《周易》的“观物取象”等命题,都对中国的审美观照思想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老子》十章云:“涤除玄鉴,能无疵乎?”这对中国美学的发展有深远的意义。通行的《老子》版本作“涤除玄览”,据帛书乙本和高亨之说而改。高亨释之云:“玄鉴者,内心之光明,为形而上之镜,能照察事物,故谓之玄德”(老子,1984:98)。审美观念的界定有广狭之分:广义的即总体美学观,狭义的即审美的观点,包括审美标准、理想、趣味等。 定义来源[1] 审美观.via:http://epub.cnki.net/kns/brief/default_result.aspx. 网络参考例句例句 1: |
随便看 |
汉译英翻译词典收录46835条汉英翻译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文字词的英语拼写、翻译、音标、读音、用法、例句等,是英语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