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主体性 |
释义 | 主体性【德】Subjektivität译文来源[1] Zhang Yibing. Back to Marx: Changes of Philosophical Discourse in the Context of Economics [M]. Göttingen: Universitätsverlag Göttingen, 2014: 181. 定义主体性指人在主体与客体关系中的地位、能力、作用和性质。常与“实体性”相对。核心是人的能动性问题。在哲学、历史、科学、美学、文学领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17世纪开始,随着主体以及与之相关连的客体在认识论上的明确运用,主体性也逐渐被哲学研究所重视。德国康德对此作过重要论述。他认为知性与感性的不同在于感性有接受观念的能力,而知性却是意识的主动性,“意识从其自身产生观念的能力,认识的主动性,就应该叫做“知性”(《纯粹理性批判》)。康德还提出人是道德意识的主体,应该始终把人当目的,每个人都是主人。因为人是有理性的,人应该说是在地球之上的自然界中的最终目的,一切自然物以人为中心构成一个目的的体系。马克思非常重视主体性,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第一条就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就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因此忽视了人的主体性。而唯心主义却抽象地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主观唯心主义把整个外界都看成是人的意识的产物,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这种观点把主体性地位抬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但与真理却相去很远。黑格尔在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中,也抽象地发挥了主体的能动性,在“实践理性”的基础上把主体和客体统一起来。康德对主体性的强调,同样带有唯心主义的倾向。马克思主义既和唯心主义相对立,又和机械唯物主义不同,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辩证的关系,即一方面主体的存在和发展要受到客体的制约,另一方面主体又有巨大的能动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赋予主体以突出的地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在人之外的自然界,其中很大一部分经过了人的实践的改造,人的实践结果以物化劳动的形态同它凝结在一起,这和人类产生以前、没有人的实践印记的自然界已经不同,是自然的人化,即马克思称为的“人化自然”。人的全部认识活动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人的主体性始终贯穿其中。但是,这种对主体性的强调,是以承认认识来源于客观外界为前提的。因此,不能把主体性与反映论割裂或对立起来。在社会历史领域,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活动的主体是人。一方面在历史领域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社会历史规律的实现离不开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的活动。马克思主义持历史决定论的立场,但决不是历史宿命论,它从不认为历史上的一切都是命定的。唯物史观肯定历史必然性,但又强调人这个历史主体的创造性作用;而且它不否定历史偶然性,认为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金炳华,2003:184)。 定义来源金炳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例句1. 实际上,马克思的社会历史实践本身的另一个重要的自我规定是它的客观制约性问题,这一点,马克思是通过环境作用于人、反对抽象的“活动”表现出来的(还有第三条)。可见,马克思真正提供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主体性,也不仅仅是活动,而是历史的、现实的和具体的人类社会主体与活动。——《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2009:241 1. 2. 面对正统马克思主义不断僵化和日益增长的技术影响,某些马克思主义著作家试图通过吸收存在主义思想,来重新发现人性的、主体性的方面。——《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2008:313 2. 3. 以黑格尔之见,劳动在观念的总体异化(对象化)中,首先是人类的精神本质(绝对精神在现实中的次主人)得以实现的必要环节。依据上面我们已经指认的大逻辑,劳动也就是主体类意识的外化与异化,因为精神性的人之类本质实现为物质性的活动,并直接对象化于劳动产品中,所以劳动也意味着人类的自我产生,以及人的主体性之自我确立和提高。——《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2009:69 3. 网络参考例句例句 1: |
随便看 |
汉译英翻译词典收录7925条汉英翻译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文字词的英语拼写、翻译、音标、读音、用法、例句等,是英语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