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事实性 |
释义 | 事实性【法】facticité译文来源[1] 冯契,徐孝通.外国哲学大辞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489. 定义亦译“散朴性”。法国萨特用语。指限制人的存在发挥其能动性的既定的东西。认为人并非生存于完全为自己所选择的境况中,自为存在总是与自在存在联系在一起,自为存在也总为世界以及它自己的过去所牵连,这种限制是人偶然遇到的,也是为人所不能理解的。这种事实性可以包含一个人所处的自然条件、社会背景、人的具体经历、身体条件、财产状况、地位高低、能力专长等。人不能规定这些事实性,而是处于事实性中。自我为事实性所设定,不能随心所欲地否定或不理睬,也不能离开这些事实性而设计自己的可能性。认为事实性来源于自在存在的偶然性和荒谬性,但自由与事实性是互相依赖的,事实性正是自由所要去选择或虚无化的对象,也只有通过自由的虚无化才能发现事实性(冯契,徐孝通,2000:489)。整体的人的存在是存在、自为和价值或理念之间的内在否定关系。由于自为本身既是三者之一又是这种内在否定关系,而且它为这种内在否定关系负责,所以,对自为来说,不管以何种方式,三种存在的显现总是可能的。如果三者分别以孤立的形式显现出来,自为将不可避免的陷入自欺。萨特的作品描述了大量的以孤立形式显现的各种存在,更是提出了自欺的表现是孤立的事实性(汪帮琼,2004:45)。在《存在与虚无》一书中,他指出:“应该选择并考察一种被规定的态度,这种态度本质是属于人的实在的,而同时又象意识一样不是把它的否定引向外部,而是把它引向自身。这种态度在我们看来应该就是自欺”(萨特,1987:83)。萨特认为这种自欺的根源在于人的存在的双重性质:散朴性和超越性。人的实在的这两个方面真正说来是而且应该是能够有效地调和的。但是自欺既不想以综合来调合它们也不可能以此来克服它们。对自欺来说,关键在于保存它们的区别来肯定它们的同一。从散朴性出发看待自己,使自己成为自在。萨特用第一次与男人约会的妇女这个例子来说明:一位初次赴约的女子,她一味迷于对方的恭谦、赞美中,对方抓住了她的手,她也毫不反对,她宁愿忽略对方抱有的意图,不愿深究行为本身的性欲本质。在这个时刻,身体和心灵的分离就完成了;她的手毫无活力地停留在她的伙伴的温暖的手之间;既不赞成也不反对象一个物件一样。存在主义者曾借口把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相结合而大肆鼓吹以“我”即“主体”为中心,强调人的“散朴性”(facticité)。阿尔都塞则根据巴黎结构主义“主体移心化”的观点,提出与存在主义对立的反人道主义的论点。他指出,必须把人的哲学神话打得粉碎,在此绝对条件下,才能对人类世界有所认识。 定义来源[1] 冯契,徐孝通.外国哲学大辞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489 例句1. 看清了这一点,阿多诺就明确了一种信念:他所主张的辩证法绝不再是一种“不管如何变更都必须坚持的支撑性结构”,说过一点,在哲学前提上,他不会走到黑格尔、海德格尔的相反一面,重新去“设定另一种彻头彻尾的‘第一'——不是绝对的同一性、存在、概念,而是非同一性、存在者、事实性”。——《文本的深度耕犁:后马克思思潮哲学文本解读》,2007:21 1. 2. 很清楚,这一体系化的原则和对任何一种“内容”的“事实性”(Tatsächlichkeit) 的承认(这一内容——原则上——是不能从形式的原则中推导出来,因此只能被当作事实而加以接受)必定是不能统一的。——《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1996:186 2. 3. 实际上,对数学方法来说,任何一种既定内容的非理性都只是一个推动,推动它要改造和重新解释那个形式体系(迄今为止的那些关系是借助于这个形式体系而创造出来的)。这样一来,乍看起来呈现为是“既定的”内容就呈现为是“被创造出来的”;这样一来,事实性就化为必然性。——《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1996:187-188 3. 网络参考例句例句 1: |
随便看 |
汉译英翻译词典收录46835条汉英翻译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文字词的英语拼写、翻译、音标、读音、用法、例句等,是英语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