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萨伊德(Said) |
释义 | 萨伊德(Said)【】إدوارد وديع سعيد译文来源[1] Zhang Yibing. A Deep Plough: Unscrambling Major Post-Marxist Texts From Adorno to Zizek [M]. Berlin: Canut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2011: 1. 定义萨伊德,也叫赛义德。他是当今世界极具影响力的文学和文化批评家之一,与斯皮瓦、霍米×巴巴一起被称为后殖民理论的“神圣三剑客”(巴特·穆尔·吉尔伯特,2001:153)。萨伊德以第三世界流亡知识分子身份叙事,从世界性的理论批判视角,把文化批评与权力话语相结合,把知识分子的命运与殖民地的反抗有机结合,体现了作为一个有机知识分子“向权力说真话”的人文批判精神。他的代表作品有《东方主义》与《文化与帝国主义》等。《东方主义》开创了后殖民研究的先河,他认为“东方主义”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是指“东方”与“西方”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差异思维方式,地理上的东西半球,第二则是指处于强势地位的西方对于处于弱势地位的东方长期以来的主宰、重构、话语权力的压制。基于这样的不平等的关系,所谓的“东方主义”成了西方对东方或第三世界的无知、偏见和猎奇而形成的虚构出来的某种“东方神话”。他的这种思想深受福柯理论的影响,揭示政治与东方主义的密切关系,批判西方霸权主义。在《文化与帝国主义》一书中指出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都不是简单的积累而获得的行为,而是受到强烈的意识形态所支持与驱使的。帝国主义暗藏认知暴力,它诱使土著与之共谋,将民族文化变成“无声的他者”(赵一凡,2009:791)。在《文化与帝国主义》中,赛义德不但批判了帝国主义文化,而且使原本沉默的殖民地文化获得了声音。他将殖民地与前殖民地的文化反抗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民族主义者的反帝国主义阶段,一是自由主义者的反帝国主义阶段(又叫后民族主义文化阶段)(王乐,2012:300)。赛义德认为单一的文化其实并不存在,所以文化不是西方或东方的专利,而彼此是互相联系、依赖的,有重叠的文化空间,他倡导一种文化交流与多元共生的文化模式,提倡一种混杂性的文化模式,不以固定的本体论类型、种族身份来分析,具有全球视角与人文批判精神。 定义来源[1] 巴特·穆尔·吉尔伯特.后殖民理论:语境实践政治[M].陈仲丹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例句1. 这种同一性中的非同一性,本身就是矛盾。用黑格尔的话来表述,就是“它的他者”(its otherness)。这又是一种很深的辩证关系。实际上,这一关系式的原韧形态是费希特实现自我的“非我”,这种不是我的我阐释了一种深层的同体关联。后来,黑格尔在本体论上以走向他者的反射规定来实现主体,其最精彩的隐喻式关系说明是《精神现象学》中描述的主奴关系。这一观点,后来也被拉康以及德里达和萨伊德的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中以大写的“Other”所挪用。——《文本的深度耕犁:后马克思思潮哲学文本解读》,2007:37 1. 网络参考例句例句 1: |
随便看 |
汉译英翻译词典收录46835条汉英翻译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文字词的英语拼写、翻译、音标、读音、用法、例句等,是英语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