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新思潮派(中国1930年代) |
释义 | 新思潮派(中国1930年代)【英】the New Thought Group (in China in the 1930s)译文来源吴民祥.由“庙堂”走向“讲堂”——“新思潮派”与北京大学的现代化[J].高等教育研究,2004,25(5):95-100. 定义新思潮派是于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社会思潮,系“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中的马克思主义派别,因创办《新思潮》杂志而得名。新思潮派以王学文、潘东周、吴黎平、李一氓、张闻天、何干之等为代表。为了驳斥“动力派”、“新生命派”等对中国社会性质的歪曲,全面准确地阐述中国近代的基本国情,“新思潮派”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器,着重从帝国主义和中国经济的关系、民族资本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农村土地关系、阶级关系等方面分析和阐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他们认为帝国主义入侵虽然瓦解了中国的封建生产关系,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另一面又竭力维护封建的生产关系,对民族产业的发展又起了破坏、阻碍作用,中国的民族资本事实上没有在中国经济中占居支配地位,因此中国近代经济根本不是资本主义经济,而是帝国主义侵略下的半殖地的封建经济,中国社会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新思潮派主张把作为古代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的封建制与作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封建社会区别开来。这些观点驳斥了“动力派”、“新生命派”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篡改和阉割,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经济形态学说,推动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形成和发展。“新思潮派”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之处,如过分偏重于生产关系的研究,而忽视了对中国近代生产力总体状况的历史考察;在理论上夸大了中国资本主义成分,对资本主义在华经济与中国民族经济之间的实质性区别还没有明确分开。但是要看到新,由于思潮派“探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任务以及革命的前途及转变等重大问题,论证并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革命特殊道路的观点和主张,为形成中共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作了积极的理论准备,也培养、训练了一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队伍。”(金炳华,2003:901) 定义来源金炳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例句1. 清末京师大学堂具有浓厚的封建性,20世纪初年中国社会的转型促使了一大批新式知识分子的崛起,引发了知识分子活动空间的转移:由“庙堂”转向“讲堂”,桐城古文派与以“太炎弟子”为代表的“新思潮派”对北大讲堂的争夺,就发生于这一历史背景下。蔡元培执掌北大与“新思潮派”的迅速取胜,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加快了北大的近代化进程。——《“由‘庙堂’走向‘讲堂’——‘新思潮派’与北京大学的现代化”》,2004:95 1. Capital university (the predecessor of Peking University) in latter stage of Qing Dynasty has the strongly feudalistic characteristic, and early in the 20th century, social change caused social elite, the intellectuals to change their sphere of activities: from “Palace” to “Lecture rooms”. It just occurred in this background that “Tongcheng Group of the Ancient Chinese Prose” vied with “New-thought Group” mainly of “pupils of Zhang Taiyan” for the rostrum of Peking Universit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eking University led by Cai Yan Pei and “New-thought Group”, Peking University becomes the center of New Cultural movement and advances towards a modern university. –Quoted from 《“由‘庙堂’走向‘讲堂’——‘新思潮派’与北京大学的现代化”》,2004:95. 网络参考例句例句 1: |
随便看 |
汉译英翻译词典收录46835条汉英翻译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文字词的英语拼写、翻译、音标、读音、用法、例句等,是英语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