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斯坦凯维奇小组 |
释义 | 斯坦凯维奇小组【英】Stankevich and his circle; the Circle of Stankevich译文来源Nikolai Stankevich.v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ikolai_Stankevich 定义斯坦凯维奇小组,是苏联文学哲学团体,创立于1831年冬,由聚集在斯坦凯维奇周围的具有进步情绪的莫斯科青年组成。成员有斯坦凯维奇、别林斯基、阿克萨柯夫、巴枯宁、波特金等。该小组最活跃的时期是在1833—1837年。自1837年斯坦凯维奇去国外后,该团体逐渐解体,至1839年停止活动。小组的主要兴趣是探讨哲学、伦理学和美学问题。小组成员对社会现实怀有不满情绪,试图弄清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和意义以及寻求使人和社会得以达到完善的途径。小组成员主要研究德国唯心主义者康德、费西特、黑格尔的哲学,承认世界的本源是精神,确信个人在道德上可以完善,将爱作为基本原则,反对破坏个人和社会关系的利己主义。它促进了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人道主义在俄国的传播。小组解体以后其成员产生左右分化,别林斯基和巴枯宁等站到了革命民主主义运动的前列,而阿克萨柯夫和萨马林等则转到斯拉夫主义(金炳华,2003:725)。斯坦凯维奇小组是俄国知识分子激进主义的思想萌芽。19世纪俄国欧化知识分子的社会交往和思想交流的最常见形式是“沙龙”和“小组”,参加沙龙者都是上层人士和文化名流,探讨共同关心的文学、戏剧、哲学或政治主题的问题。“小组”则完全是俄国知识阶层的“本土”产物,除了在开放性上与沙龙相同外,它还有自己的特点:参加者一般为在校大学生或刚刚走上社会的知识分子,他们年轻,并不富有而且尚未成名;召集人一般为同辈人中有威信的青年学者,他们思想激进,愤世嫉俗,颇有人格魅力并善于提出关键问题和组织讨论。“斯坦凯维奇小组”和“赫尔岑—奥加廖夫小组”影响最大,但这两个小组代表了不同的倾向,而且彼此间还有些矛盾。“斯坦凯维奇小组”主要关注哲学、美学和文学问题,“赫尔岑—奥加廖夫小组”主要关注政治和社会问题,而且在政治倾向上比较激进。但总的来说,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后人的论述中,“斯坦凯维奇小组”的影响都远远大于“赫尔岑—奥加廖夫小组”。“斯坦凯维奇小组”的主要成员中有许多人成为19世纪俄国最著名的学者、作家、革命家和政治家。(张建华,2008:350-352)。总之,“斯坦凯维奇小组”及其小组成员在俄国思想史上、文化史上乃至政治史上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和意义。 定义来源[1] 金炳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网络参考例句例句 1: |
随便看 |
汉译英翻译词典收录46835条汉英翻译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文字词的英语拼写、翻译、音标、读音、用法、例句等,是英语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