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审美自我意识 |
释义 | 审美自我意识【英】aesthetic self-consciousness译文来源[1] 金炳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622. 定义主体在把握对象审美特质和内省中沟通对象同自己的联系,从而认识自己的审美心理活动。古希腊已有“认识自己”的提法。奥古斯丁认为人可以通过内省来认识自己。德国康德较早提出“自我意识”概念,认为人有“先验的自我意识”的能力,它将审美、认识中的感性与知性统一起来。黑格尔认为通过精神自我矛盾和同他人的交往引起自我意识,是意识发展的一个阶段,人只有从认识他物进而认识自身,才能从自己实践改造过的对象、艺术中复现、实现自己。审美自我意识的前提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分化、分立与交往,客观基础是对象同自己审美心理结构、思想、情感有内在联系,主观条件是主体已具备较丰富的审美经验和内省、联想、想象能力,把握对象审美特质及其同自己的内在的联系,结果是体察到自己的心理状态及其与对象的异同。其主要途径有三:(1)在自己与对象、他人的比较中,通过求异性探究或求同心理的归属、认同、自居等作用,认识自己同对象、他人的区别、对立或相似、相同,从而认识自己的审美心理;(2)通过了解他人对自己审美观念、审美创造的态度、评价来认识自己;(3)通过反思自己的实践和审美心理活动来认识自己的审美心理状态和行为。三者相互联系、相互生成,在审美实践中展开。它是在审美中形成特定审美态度,实现自我改造、完善审美心理结构的必经途径和溶入主体心理内容,使审美创造、艺术创造具有独特个性、风格的必要前提(金炳华,2003:622)。激起审美自我意识的对象包括自然界的无机体和有机体,主要的是社会生活中的和艺术中的人的心理、行为。审美自我意识活动有自发与自觉之分。自发自我意识活动是受制于对象的、被动的、不经意的、朦胧的、短暂的心理活动,对于沟通主客体联系,激起审美联想、想象、情感活动具有一定的激活作用。自觉自我意识活动是有意识地将对象与自己联系起来,把握对象与自己的异同,从而决定取舍。它是在审美中把握对象审美特性,实现自我改造、完善审美心理结构的必经途径和溶入主体心理内容,使审美创造、艺术创造具有独特个性、风格的必要前提(审美自我意识.via:http://epub.cnki.net/kns/brief/default_result.aspx)。在自我意识过程中,如果发现对象与自己有异质同构的关系,同自己审美心理相契合时,会发生同化作用,使主体对象化,对象主体化,从对象中确证自己、实现自己,乃至将自己融入于对象之中,产生肯定的审美态度,反之则产生否定的审美态度,或通过自我调节,改组自己的审美心理结构,适应对象。 定义来源[1] 金炳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网络参考例句例句 1: |
随便看 |
汉译英翻译词典收录46835条汉英翻译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文字词的英语拼写、翻译、音标、读音、用法、例句等,是英语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