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实践派 |
释义 | 实践派【英】the Praxis Group; the Praxis school译文来源[1] McLellan, D. Marxism after Marx: An Introduction [M]. London: Macmillan Press, 1998: 163. 定义亦称“实践主义”、“人本主义的人道主义”学派。南斯拉夫哲学派别之一。与“辩证唯物主义派”相对。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因主张“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基本范畴,把批判现存的一切当作哲学的主要任务,并创办《实践》杂志而得名。在《实践》杂志发刊词中,实践派哲学家们表达了一个最基本的共识,“近几十年来,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遭受失败和被歪曲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人们力图贬低马克思思想的‘哲学向度’,亦即公然或暗中否认马克思思想的核心是人”(哲学译丛编辑部,1979:325)。可见,实践派致力于探讨马克思社会理论的核心,即作为创造者和自身历史塑造的“人”的概念(姜海波,2011:99)。在“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国际思潮的背景之下,南斯拉夫批判“斯大林主义”的过程中产生。1960年在布莱德讨论会上形成。1963年组建“科尔丘拉夏令学园”(至1974年),1964年在萨格勒布创办《实践》杂志。60年代在南斯拉夫哲学界占优势。主要人物一部分集中在萨格勒布大学,有彼得洛维奇、苏佩克、坎格尔加、弗兰尼茨基、波什尼雅克等;一部分集中在贝尔格莱德,有马尔科维奇、科列什奇、考拉奇等。哲学观点与“辩证唯物主义派”相分歧,认为辩证唯物主义是“斯大林主义的实证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作的“教条主义、官僚主义和国家主义的歪曲”,主张使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本质“复活起来”。认为“实践”是“马克思思想的核心概念”。反映论只把“问题局限在‘主观反映客观现实’这个最一般的原理上”(弗兰尼茨基),这种反映论是斯大林实证主义认识论的出发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出发点是实践范畴,亦即主体和客体的辩证相互关系,“主体不是反映客体,而是创造客体,而客体则从自己方面创造主体”(苏佩克)。他们重视探讨马克思早期著作,指出:“在马克思的哲学中,同其他人道主义哲学一样,中心的问题是:人在宇宙中的地位。”(马尔科维奇)认为应当通过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来认识社会主义。否认自然辩证法的存在,批评恩格斯的本体化了的“辩证法”,不把人及其世界,而把客体世界和物的世界当作对象,主张“要使辩证法成为人道主义的辩证法”,“使人道主义成为辩证法的人道主义”(马尔科维奇)。其理论与匈牙利卢卡奇,德国柯尔施,意大利葛兰西,美国马尔库塞等人的观点有密切联系(金炳华,冯契,,2001:1335)。 定义来源[1] 哲学译丛编辑部.南斯拉夫哲学论文集[M].三联书店,1979. 例句1. 正如“实践派”的一位历史学家所写的:已经很明显的是,青年马克思力求解决的那些问题,诸如实践、人的存在和本质的冲突、什么东西构成真正需要和人的基本能力的问题、异化、解放、劳动和生产,以及当时社会表现出来的其他关注的焦点,非但不是青年时代所犯下的为他全部成熟著作奠基的过错,相反,即便是现在,仍然是我们的时代、乃至整个过渡时期的活生生的要害问题。——《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2008:154 1. As the historian of the Praxis group has written:It became clear that the problems with which the young Marx was grappling — Praxis, the conflict of human existence and essence, the question of what constitute true needs and basic human capacities, alienation, emancipation, labour and production, and other concerns expressed at that time -far from being sins of youth underlay all his mature work, and furthermore, remain even now the living crucial issues of our time and indeed of the whole epoch of transition. -Quoted from Marxism after Marx: An Introduction, 1998: 163. 网络参考例句例句 1: |
随便看 |
汉译英翻译词典收录46835条汉英翻译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文字词的英语拼写、翻译、音标、读音、用法、例句等,是英语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