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唯心主义美学 |
释义 | 唯心主义美学【英】idealistic aesthetics译文来源[1] 金炳华,冯契.哲学大辞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1514. 定义唯心主义美学是唯心主义哲学观在美学上的体现。与“唯物主义美学”相对。主张精神、审美意识或理念是第一性的存在,是美的本原,美、丑是精神、审美意识或理念的产物,不是客观存在的;不是美、丑决定人的审美感受,而是人的审美意识或理念决定美、丑的存在、发展和性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离,剥削制度、阶级对立的存在,唯心主义哲学的支配和宗教的影响,以及认识上曲折性和复杂性造成了美学上的唯心主义。可分为客观唯心主义美学和主观唯心主义美学两种基本形式。客观唯心主义美学认为在物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先验地客观地独立地存在着“理念”、“绝对精神”、“天命”、“理”等精神实体,它是世界的本原,美的本原,具体感性事物只有注入、显现了精神实体才是美的,美是精神实体的产物和表现。古希腊柏拉图认为美就是“理念”,“理念”是最高的、绝对的、永恒的美,现实世界的美只是“理念”的摹本、影子;德国黑格尔认为美存在于客观的“理念”或“绝对精神”之中,“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绝对精神”演化的结果。客观唯心主义美学往往导致神学主义,“理念”、“天命”等精神实体往往是神的代名词。托马斯·阿奎那认为美是“神”创造的,事物美是由于神住在它里面,人从美中可看出神的意志和机智。主观唯心主义美学则认为人的精神、审美意识是与生俱来的,是事物美的本原,美是主观意识的产物,由心灵决定。英国休谟认为美是“心”的产物,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德国康德认为事物美不美,关键是系于我的心里从这个表象看出什么来,而不是系于这些事物的存在;意大利克罗齐认为美属于心灵的力量,美是发现出来的;中国先秦孟轲认为只有符合“我固有之”的“心”、“性”的才是美的;明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美是“心”的产物。主观唯心主义美学必然导致唯我主义、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有时还以二元论、折衷主义的形式出现。法国笛卡儿等人认为事物、美有物质与精神这两个相互并列、各自独立的本原,美是客观物质的属性,又是主观精神,但是客观事物、美最终仍由具有能动性的主观精神所决定。唯心主义美学重视人的精神、审美意识的能动性和美的主体性,但把它们绝对化或神秘化,颠倒了物质与精神、客观存在的美与人的审美意识的关系。(金炳华,2001:1514)。唯心主义美学颠倒了客观存在的美与人的审美感受的关系,混淆了客观的美和主观的美感,用美感来代替美,过分夸大了审美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而否定了美的客观性。这显然是对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一种头足倒置的理解(金炳华,2003:595)。在现代美学中,唯心主义美学思想还演化出“生存意志论”、“移情论”、“内模仿论”、“主观目的论”、“无意识本能论”、“直觉论”等美学派别。 定义来源[1] 金炳华,冯契.哲学大辞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1514. 网络参考例句例句 1: |
随便看 |
汉译英翻译词典收录46835条汉英翻译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文字词的英语拼写、翻译、音标、读音、用法、例句等,是英语学习的有利工具。